我的決定和理由
將我對青年阿道夫·希特勒的回憶記錄成書,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因為我承擔了可能被誤解的巨大風險。我57歲時,在美軍拘留營遭受了16個月的牢獄之災,從而我的健康也被摧殘殆盡,所以我必須有效地利用我的剩餘時間。
1904年到1908年期間,我是阿道夫·希特勒唯一的朋友,起初在林茨,而後是維也納,我們曾分享過同一個房間。希特勒的性格初步形成的這段時期鮮為人知,而人們已知的,關於他早年的經曆,卻又虛假不實。在《我的奮鬥》一書中,他將這個階段一筆帶過,目的是掩飾過去。因此我的發現,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深化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不管人們站在何種立場去解讀。
本書中既未摻雜任何不真實的事件,也沒出於政治原因,省略掉一些東西,為此我一度煞費苦心。我想要說:這些都是實事的原貌。例如用希特勒後期的思想來武斷定義此人,其實是不恰當的。我在記述時,總是小心翼翼地避開這個套路,僅僅把他看作是從1908年以後,或者戰爭爆發後,就一直杳無音信的摯友。
要想精確地回憶起40年前的往事,的確很困難。但我和阿道夫·希特勒的友誼,從一開始就顯現出了它的不同尋常。我們這段關係中的一些細節,比其他事情更能令我印象深刻。此外,我還要感謝阿道夫·希特勒,因為他讓我父親相信,我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我屬於維也納音樂學院,而非家具裝潢作坊。阿道夫·希特勒為我化解了來自我家庭的阻力,給我的人生帶來了決定性的改變,也給我們的友誼增添了實質性的內容。另外,感謝上帝賜給我優秀的記憶力和聽力。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借助了我朋友曾經寄給我的信件、明信片、畫作,以及我很久以前的一些簡短筆記。
奧古斯特·庫比席克
埃費丁,195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