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微懷寧(今屬安慶市)人。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03年參加反對清王朝和反對袁世凱的鬥爭。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誌,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3月24日,陳獨秀受邀在廣東建黨;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一大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被選為中共第二、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被撤銷總書記職務。其後,他堅持錯誤,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接受國際托派的觀點,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洛茨基派路線,即以堅持城市為中心的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反對農村武裝鬥爭。1932年,陳獨秀在上海淞滬會戰中支持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與托派中央決裂,在武漢聯絡民主人士和抗日軍隊。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1942年5月,於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正文 第1章 陳獨秀(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