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生涯

在創建中國共產黨之前,陳獨秀的主要社會職業是教員。在教育領域中他堪稱是一位勇於破舊立新的闖將。他具有隨時代進步的革命立場,是一位以教員為公開身份的革命者。

1905年,27歲的陳獨秀初涉庠序,在蕪湖安徽公學任國文教員,同時與該校體操教員柏文蔚、師範班學生常恒芳共同發起組織以武力推翻清廷為宗旨的革命團體“嶽王會”。木鐸兼兵革,一身而二任,陳獨秀從來就不是一位單純養家糊口的教書先生。

1906年3月,陳獨秀與徽州旅蕪同鄉會共創“徽州公學”即徽州初級師範學堂,任該校“監學”並兼任教育、地理、東語等課程的教員。在此他開始涉及教育行政工作,還直接講授教育學課程,這不能不使他以較多精力去研究教育工作規律,也為他日後提出教改積累了經驗。這年夏天,他又與章士釗、蘇曼殊同在皖江中學任教。

1908年秋,陳獨秀由日本回國度假。10月,應安徽教育總會之邀,在該會秋季大會閉幕式上講話,主張教育改良。

1909年底,陳獨秀任杭州陸軍小學曆史、地理教員,同時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武昌起義時,他起草革命檄文多篇叫人張貼。

安徽光複後,陳獨秀於都督府秘書長卸任後創辦安徽高等學堂,任教務主任,後因被守舊派學生排斥而辭職。

1917年1月,陳獨秀受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在北大約3年時間,其間他在蔡元培支持下,對北大文科進行整頓和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遭到攻擊和非議。民國初年的北京大學腐敗積習深重。據張國燾回憶,當時學校“設備仍極簡陋,教授多是一些老八股、洋進士之類”,學生中也有人“捧女戲子”。蔡元培到北大後,決心改造舊北大,特別是文科,為此特邀以主辦《新青年》而享譽學界的陳獨秀主持文科大政。陳獨秀到任後即請李大釗、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錢玄同、章士釗等為教授,對文科進行整頓和改革。陳獨秀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發布多份《文科學長告白》,宣示整改措施。首先,嚴明教學紀律,完備請假手續,嚴格考試和升留級製度,防止混文憑現象。其次,為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現有課程作了調整,取消所有課程一律必修的規定,允許學生自由選修旁門和其他年級功課。預科學生可選較實用的自然科學課程,在史學科增設《東洋通史》,哲學科增設《化學發達史》、《地質學方法論》等課程,借以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改變知識結構。第三,加強學生外語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訓練。1918年9月,陳獨秀在開學典禮上指出,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在“研究學理”,要“注重外國語”,廢講義和多看參考書。要求文科各門任課教員開列本門課程“至不可少”之參考書目“以備摘要購置”。

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方麵也頗為用心。他身體力行,率先加入蔡元培發起組織的以嚴格師生人格修養為宗旨的“進德會”,為甲種會員。與此同時,陳獨秀還以北大為陣地,創辦學術團體和刊物,開展新文化運動,高揚民主和科學兩麵大旗。陳獨秀被守舊派所切齒,他們造謠中傷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通過某些國會議員施加壓力,要求北大解聘陳獨秀。蔡元培迫於壓力,隻好廢學長製,陳獨秀隻任教授。陳獨秀的教育改革雖然遭到挫折,但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20年初,陳獨秀離開北大南下。2月,在武漢高校發表《新教育的精神》等幾篇有關教育工作的講話,引起反動當局的恐懼和不滿。3月底在江蘇教育會演講《教育缺點》,對舊教育脫離實際,搞形式主義的弊端予以猛烈抨擊。同年底,陳獨秀應邀赴廣東主持教育工作,提倡新思想,發展新文化。1921年1月2日,陳獨秀在廣州高師發表演說《新教育是什麼》,表明他的認識又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他“據理力爭”,頂住頑固派的壓力,在廣東省立一中首創中學男女同校並取得成功。9月,陳獨秀因主持中共黨務的需要,堅辭粵方教職。至此,即全身心投入大革命的洪流之中。

補偏救弊

陳獨秀作為傳播新思想的先驅,其教育思想必然作為封建教育的對立物出現,表現了批判精神和戰鬥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