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解放的途徑和重要意義
五四時期,是中國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階段轉變之時。社會主義先驅者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社會現實提出在根本上解決婦女問題的思想,即新民主主義婦女運動思想。其基本觀點是:婦女解放必須與社會革命相結合,勞動婦女是婦女解放運動的主力軍,勞動婦女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力量,勞動婦女要與其他被壓迫者聯合起來,共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才能實現婦女解放和人民革命勝利的目標。作為社會主義先驅者之一的李達對此也有共識。《婦女聲》半月刊,是黨在成立初期向廣大婦女開展革命宣傳的一個重要陣地。李達熱心指導《婦女聲》半月刊的編輯出版。他不僅為該刊審閱、修改許多重要文稿,並且還撰寫和翻譯了《告詆毀男女社交的新鄉願》、《平民女校是到新社會的第一步》、《女性中心說》、《女權運動史》、《產兒製限論》、《社會主義的婦女觀》、《勞農俄國的婦女解放》、《紳士閥與婦女解放》等論著。1921年10月12日,李達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婦女評論》專表《介紹幾個女社會革命家》一文,文章結尾寫道:“德國社會黨底婦女運動,是世界無產階級婦女運動中最有組織的運動,他們常常打著無產階級鮮明的旗幟幹的。所以德國先前最有勢力的中流階級女權運動,到現在勢力也衰弱了。而德國社會黨婦人部底活動,仰賴羅莎和克拉拉兩人指導的地方最多,所以我說羅莎和克拉拉,是世界無產婦女底明星。”
中國共產黨剛成立,就把領導婦女解放運動作為重要任務之一。1921年10月,陳獨秀和李達就商議“在上海創辦一個平民女校,以期培養婦運人才,開展婦女工作”。平民女校主要負責人是李達,他主持平民女校工作,且他的公開身份是“校務委員會主任”。教員有陳獨秀、沈雁冰、邵力子、陳望道、沈澤民等。平民女校是專為平民女子設立的一所新型婦女學校,“組織法與貴族學校不同”,“是平民求學的地方”,“不是貴族小姐們進去消遣光陰的地方”。李達1922年3月在《婦女聲》第6期發表《平民女校是到新社會的第一步》一文,介紹了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點:“一、為無力求學的女子設工作部,替她們介紹工作,使取得工資維持自己的生活,實行工讀互助主義。二、為年長失學的女子設專班教授,務使於最短時間,灌輸最多智識。三、為一般不願受機械的教育的女子設專班教授,使能自由完成個性。”李達說:“平民女校實是以前所未有的學校”,“的確是為女子解放而辦的第一個學校”。平民女校是我黨訓練婦女幹部的一個革命搖籃,“各教師所選的腳本,都是適應新思想,又合乎平民的”。平民女校的學生,不僅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經常做支援罷工的工作。工人群眾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他們也以自己為工人階級的同誌和朋友而感到自豪。總之“平民女校雖窄狹簡陋”,“她們卻毫不在乎反覺得自己有如出籠的小鳥,到了自由的天地,可以自由飛翔”。平民女校培養出一些進步女青年,比如丁玲、王劍虹(後來成為瞿秋白夫人)、王一知(後來成為張太雷夫人)。平民女校創辦後僅一年,就因經費不足停辦,但它作為一個良好開端在中國引起不小的反響,被載入了革命婦女運動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