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世紀50年代的艱苦創業、不斷進取,吉林大學各項事業得到蓬勃發展。初建綜合大學時,隻設有8個係8個專業,全日製在校生880人;至1960年,已發展為設有13個係25個專業31個專門化,全日製在校生增加到4550人,已建起71種教學與科研實驗室;儀器設備約14000台件;圖書館藏書由原來的29萬冊增至97萬冊。校舍麵積增加近一倍。1959年經黨中央書記處通過,並於1960年10月22日正式公布,批準吉林大學為全國重點綜合大學。從此,這所建校曆史隻有15年,建成綜合大學不過9年的新興學府,開始躋身於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骨幹行列。吉林大學能夠迅速發展崛起,躋身重點,匡亞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吉大8年,匡亞明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辦一個像樣子的大學上。辦一個像樣子的大學,就要有像樣子的教師、像樣子的科研成果,還要有像樣子的辦學條件和設施。匡亞明常說,後勤工作是學校的門麵,物質基礎是辦學的保證。了解匡亞明的人都說,他在抓學校基本建設上目光遠大、有超前意識。
1956年,建理化樓,他提出的標準是建全國最像樣的,不應搞短期行為。當年理化樓以其頗為雄偉壯觀的英姿,展示了高等學府的神聖,引起人們對知識殿堂的癡迷和向往;建體育館,他要求建一個高標準的風雨操場,學生上課風雨無阻;建服務樓,他提出要20年不落後,設有淋浴、盆塘……;為擴大校舍,他幾經爭取,從市裏購買下大禮堂(鳴放宮),抓住了學校發展的絕好機遇;修大禮堂門前的馬路,他親自丈量,強調要修成能走兩排車的寬度;安裝電話總機,他力主上容量大的500門。這時期,新建的文科樓、宿舍樓(18家、23家)矗立在校區。極大地改善了教職工的教學、科研和生活條件,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為吉林大學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匡亞明主張辦學要有特色,要樹立良好的校風。1955年,為了推動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匡亞明首先在全校第一屆黨代會上,繼而在開學典禮大會上提出,要逐步樹立良好的校風。他根據學校的革命傳統和建設新型社會主義大學的要求,提出要形成和發揚“四種空氣”。這就是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空氣、高度的社會主義學術空氣、高度的社會主義文明空氣和高度的社會主義體育文娛空氣。並生動地指出,空氣流動而成為風,這四種空氣就是我們的校風。
每逢新學年開學典禮,匡亞明都大講樹立優良校風問題。他反複強調:“樹立良好校風是長期的事情,因此內容也應有所發展。”在不同的時期校風的內涵有所豐富和發展。匡亞明不僅大力倡導“四種空氣”,而且帶頭樹立優良校風。校園政治空氣高漲,學術空氣濃厚,文體空氣活躍,文明空氣成風。校長尊重專家,工作人員對教授不能直呼其名,學生見師長微笑、點頭、敬禮。匡亞明提出的這“四種空氣”,逐漸深入人心,成為鼓舞全校人員前進的精神力量。為吉林大學具有自己傳統特點的優良校風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匡亞明始終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帶頭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經常給學生作形勢報告、樹立遠大理想的報告,並親自聽取學生代表的意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召集職能部門研究當場解決。為了便於學生活動,把學校俱樂部劃歸團委領導,由團委副書記兼俱樂部主任,文化活動以學生為中心。他常說,在學校以學生為主,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師,沒有教師就沒有幹部。
匡亞明工作雷厲風行,一抓到底,不見成效,誓不罷休。熟悉匡亞明的人,都很崇尚他的風格。
博覽群書,通曉古今。匡亞明為實現把吉林大學建成名副其實的一流大學的目標,有目的地去博覽群書,通曉古今,精通文史,深研哲學,曾與宋振庭合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教科書。博學識廣,這是匡亞明在辦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上,能夠應付自如、處理得當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