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倡職業教育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黃炎培產生了“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思想,並主張“智育,授以生活上所必需之普通技能,強調一切教育須具有實用價值;德育,宣歸於實踐;體育,求便於運用”。麵對戰亂頻繁、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的現實,他萌發和孕育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理論體係。他大聲疾呼“提倡愛國主義的根本在職業教育”。
黃炎培認為,職業是社會存在和發展所必須的分工的產物,而教育則是保持和發展各行業的條件,從延續和促進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增進工作效能與激發工作者智能的需要出發,溝通職業與教育是必需的。另一方麵,在黃炎培看來,凡是教育都具有職業性質,職業是教育的共性,不同之處是除這個共性之外,各類教育又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從這種認識出發,他認為舊的傳統教育未能與職業溝通,脫離了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應該對之進行全麵改革,改革之路就是溝通教育與職業,實施職業教育。由於職業本身具有雙重意義,與之相應教育也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麵,職業包含著對己謀生和對群服務的作用,另一方麵,職業又適應了社會分工製度和人的發展差異的需要。因此,“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發展其能力,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此種教育名曰職業教育。”
基於以上的認識,他認為職業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論價值而言,有助於個性的發展,是為個人謀生的準備,是個人服務社會的準備,是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的準備。就其教育和社會影響而言,職業教育是改良社會的手段。他認為如果實行教育與職業溝通,全麵改革教育,那麼十年後中國的情況就會如今日之歐美,“學校無不用之成材,社會無不學之執業;國無不教之民,民無不樂之生;乃至野無曠土,肆無窳器,市無遊氓,因之而社會、國家秩序於以大寧,基礎予以確立”。就其對當時中國社會的作用而言,職業教育有助於解決中國最大、最重要、最困難、最急需解決的人民生計的問題,消滅貧困,並進而使國家每一個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權利。
黃炎培還提出,實施職業教育是時勢發展的要求,是潮流推動的必然。無論是歐洲大陸,還是當時正在崛起的美國,職業教育都是工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他在其1917年所寫的《新大陸之教育》一文中寫道:“美國近以時勢之要求,與潮流之推蕩,盛倡職業教育。若芝加哥、若春田、若甘來諸市、若麻賽怯思、若維斯康辛、若紐約諸省,皆為著名實行職業教育地。叩其目的,一使學生無力更受高等教育者,受此教育,得相當之職業。一使已就業者,受此教育,助其業務之改良與進步。回念吾國,由後之說,或未暇計及,而滿地青年學成無用,由前之說,相需可謂殷矣。”黃炎培又說:“職業教育在學說上為後起之名詞,在社會上為切要之名詞,而在教育上實為最新最良之製度也。”“德國研究此問題最早,其發達亦最速,彼其工藝之精進,與一切事業之勃興,論者謂於職業教育,實有深切之關係。”還說:“苟中國職業教育與工業同時進行,則可以超過歐美生計恐慌之一階級。”
由此可見,職業教育之所以被黃炎培盛倡,是經濟發展使然,是大工業生產的需求使然。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曆史客觀的規律:發展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職業教育思想
職業教育的目的
黃炎培認為,要談中華民眾的教育,“必須針對著中華廣大民眾最迫切的中心要求而出發”。有感於當時中國百業不良、社會生計恐慌和廣大青年失學失業,他試圖通過推行教育來解決國家所麵臨的上述問題,於是提倡職業教育。他認為當時中國麵臨著三大刺激,“一般社會生計之恐慌為一刺激,百業之不改良為又一刺激,各種學校畢業生失業者之無算為又一刺激。凡此皆實用主義提出之根源也。”針對這三大問題,黃炎培在1917年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有三:“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一也;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二也;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三也。”這三個項目綜合起來,其中心思想就是職業教育給予受教育者在道德品質、知識技能和身體素質上以教育和培養,為個人謀生,為社會服務,為增進社會生產能力做好準備,進而達到解決社會失業問題和增進社會生產能力問題。1934年經中華職業教育社公訂:“職業教育的目的:一為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後來,黃炎培把以上內容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並把它定為職業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此後的年代裏,雖然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對職業教育的定義和目的作過諸多說明,但他總是以此語作為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
所謂“使無業者有業”,就是通過職業教育為工商業發展培養適用人才,同時解決失業問題,使人才不至浪費,使生計得以保障;所謂“使有業者樂業”,就是通過職業教育給人以知識技能,使其能夠勝任工作,熱愛從事的職業與本職,進而能有所創造發明,以此提高國民的職業素養,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儲備基礎,造福於社會人類。如此,整個社會亦會受益於職業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