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職業教育目的論,包含了黃炎培所提倡的為個人謀生、為社會服務、促進實業發展、增長社會經濟、穩定社會秩序諸多追求,是他世界觀、職業本質觀和教育功能觀的體現。
黃炎培認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求生,就要具備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能力、知識、技能,由此而產生求知的欲望。在黃炎培看來,教育是一種前人將所獲得的知識、技能、經驗傳授給後人,後人在模仿中獲得改進,或進而有所發明、創造的社會活動。人接受了教育,一可以治生,即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本領;二可以樂生,即使生活豐富多彩。他說:“餘向教育之旨,歸本人生。共義惟何?一日治生,二日樂生。”他認為,職業是“增進所以供給生活需求”的最好手段,而教育是“廣其知以大其愛”的最好方法,所以教育與職業的溝通、結合必將“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黃炎培認為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的實質是發展學生能力,以“幫助學生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為目的”。
數十年間,他曾提倡和創辦過各種各樣的職業教育,如職業學校、職業補習學校、職業指導機構、農村職業教育實驗區,乃至裁兵後職業教育、傷兵職業教育、災民職業教育、清室旗人職業教育、戰後傷殘職業教育等等,雖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始終追求“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目的。
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社會內部矛盾日益加劇、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製約日益加重的情況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難以發展,職業教育也就缺乏發展基礎,但黃炎培始終積極提倡職業教育,他的這種不懈追求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認識到新中國的社會環境和以前完全不同,實施職業教育的條件更為充分了,職業教育成為增加生產、繁榮經濟“所必要采取的措施”,同時,為“勞動者文化、業務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識分子”服務。這表明他追求依舊,而認識發生了適應時代的變化。
職業教育的地位
對於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製中的地位,黃炎培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職業教育在學校教育製度上的地位應是一貫的、整個的和正統的。所謂一貫的,是指應建立起從初級到高級的職業教育係統。另一方麵,職業教育應貫徹於全部教育過程和全部職業生涯,建立起職業陶冶——職業指導——職業教育——職業補習和再補習的體係。所謂整個的,是指不僅在學校教育體係中應有一個獨立的職業教育係統,而且其他各級各類教育也要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不僅普通教育要適應職業需要,而且職業教育也要防止偏執實用的片麵。小學應設各種職業準備科甚或職業科,中學應兼顧升學與就業的雙重準備,專科學校則須防止流於功利而忽視一般的人格訓練。所謂正統的,是指應打破以為升學作準備的普通教育為常例,而以為就業作準備的職業教育為例外的傳統觀念,破除以普通教育學校為正統教育,而以職業學校為偏係教育的觀念,職業教育的地位應與普通教育等量齊觀。黃炎培對職業教育的教育內外部關係認識得較為全麵而充分,揭示出了職業教育的若幹規律,對後世的職業教育實踐具有深遠的影響。
職業教育的實施方針
黃炎培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和科學化。這既是他幾十年間辦職業教育的寶貴經驗的提升和總結,更是他在長期職業教育活動中所遵循的辦學方針。
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於職業教育的社會化,社會化是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他在其所著的《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是什麼》一文中說:“就吾最近幾年間的經驗,用吾最近幾個月的思考,覺得職業學校最要緊的一點,譬如人身中靈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什麼東西呢?從其本質來說,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來說,就是社會化。”在此他指出了職業教育的方針之一就是社會化。
黃炎培所說的職業教育社會化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包括:辦學宗旨的社會化——以教育為方法,而以職業為目的;培養目標的社會化——造就在知識技能和道德方麵適合社會生產和社會合作的各行業人才;辦學組織的社會化——專業、程度、年限、課時、教學等方麵的確定均需根據社會需要和學員的誌願與實際條件;辦學方式的社會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職業界的各種力量,尤其是校長要擅長聯絡、發揮社會各方麵力量。
為了使職業教育社會化,使職業教育更加具有活力,黃炎培認為:首先,必須十分重視調查研究。他認為職業學校的基礎是完全建立在社會需要之上的,“辦理職業教育,必須注意時代趨勢和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學校”,“職業教育的原則,著重在社會需要”,強調職業教育須與社會所需相適應。所以辦什麼樣的學校、設什麼科,怎樣確定修業年限,設置怎樣的課程都要調查了解當地社會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後作出決定。其次,必須十分重視“大合作精神”。他要求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同誌們都必須分出一部分精力參加全社會的運動。為了把職業教育建立在社會需要的基礎上,他要求職教社必須和社會各界,特別是實業界取得聯係,得到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對職業學校的教師,他主張要充分利用職業界的人才;甚至在校長的選擇上,他明確提出,除了要有熱情、學力、德行和經驗外,“還要加上一件,就是社會活動力”,“職業學校校長資格所最不相宜的,怕就是富有孤獨性的書呆子”。在黃炎培的倡導之下,中華職業教育社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與社會各界溝通聯絡的製度。其中之一即是,每年定期邀請工、農、商、金融、教育各界專家集會,征求他們對人才需求和中華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意見,了解社會需求,以期改進工作。即使在抗日戰爭年代,學校顛沛流離,這種製度也堅持了下來。黃炎培反複告誡人們,“辦職業教育,是絕對不許關了門幹的,也絕對不許在書本裏討生活的。”這句話,可以說是他幾十年經驗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