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化是黃炎培辦職業教育所堅持的另一條方針。所謂科學化,用黃炎培的話講就是,“用科學來解決職業教育問題”。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以百業進步為追求,關乎國計民生,不可能在科學之外找到解決辦法,無論中國、外國,無一例外。具體說來,開展職業教育,其工作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物質方麵的工作,包括農業、工業、商業、家事、金融、財貿等專業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編,教學訓練原則的確定,實習設施的配置等;二是人事方麵的工作,包括教育管理的組織、機構自身的建設等。兩方麵工作均需遵循科學原則。關於前者,強調要因地製宜,因時製宜,事前要進行調查與實驗,事後要勤於總結,取得經驗,逐步推廣,還強調要充分尊重科學精神,體現科學態度,不能頭腦發熱,隨意跟風。關於後者,強調采用科學管理方法進行職業教育的管理。他指出,要按照職業的不同性質與人的性格、興趣和天賦的不同,替他分別種類,以確定誰適宜做什麼,誰不適宜做什麼,盡量做到事得其人。循此原則,黃炎培嚐試將職業教育建立在職業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基礎上,在中國率先運用心理測驗的手段進行職業學校招生,根據學生的心理性向確定其所適宜從事的專業,並參照德國方法製成7種心理測驗器,力爭形成“人盡其才”、“工作重效能”的好傳統、好作風。另外,他在中華職業教育社還專門設立科學管理的研究機構,並親自撰寫科學管理論著。黃炎培試圖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熔為一爐,立意將科學方法引入職業教育管理中,銳意探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為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
黃炎培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並總結以往教育的經驗指出,職業教育要“手腦並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踐並行”、“知識與技能並重”,並將其作為職業教育最根本的教學原則。
作為一名從封建教育中走出來的知識分子,黃炎培從青少年時期就對傳統知識分子輕視實踐、崇尚書本的惡習十分反感,他自己曾身體力行,在青少年時代就願意做一些一般讀書人根本不屑一顧的事情。他曾說:“社會積習重士而輕農、工、商,貴勞心而賤勞力,千百年養成之,非一朝一夕所能返。流毒至極。”他認為,這種流傳千百年來的成見是職業教育的“大難”,是存在於人們心裏,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無時不在起作用的“暗礁”。
黃炎培在《職業教育該怎麼辦》一文中寫道:在中國傳統社會,“讀書人頂怕用手,……簡直像天沒有給他兩手似的。在糊裏糊塗中,把社會分做兩下:一是號稱士大夫,是死讀書老不用手的;一是勞動者,是死用手老不讀書的”。他認為人類文明是人的“手和腦兩部分聯合產生出來的,作工自養,是人類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因此有必要“矯正”傳統教育的缺陷,“使動手的讀書,讀書的動手,把讀書和做工兩下並起家來”。
從中國清末興辦實業學堂以來的經驗教訓看,黃炎培認為,過去的所謂實業教育,重理論而輕實踐。自晚清以來,中國開設了許多實業學堂,從辦學要求來講,這些學堂是培養農、工、商各類實業人才的。但是,這些“所謂實業教育,非教以農工商也,乃教其讀農工商之書耳”。其名雖為實業教育,但課程與教學卻仍是重理論而輕實習的讀書教育,造成學生富於欲望而貧於能力,其弊於此可見。換句話說,學生眼高手低,不適合社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