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複習才能達到有效記憶之目的呢?他說:“今日所讀者,明日溫習之;此學期所讀者,於學期終結時溫習之;此學年所讀者,於學年終結時溫習之。”隻要能堅持隔一天複習一次,隔一學期複習一次,隔一年再總複習一次,就能使“所受之課,前後有聯絡之觀念,明了確實,記憶鞏固,且能臻於澈悟之境,達於應用之能,不致隨得隨失,全歸泡影”。倘若僅複習一次,所學知識在大腦中就不會留下較深印象,從而難以將知識記牢,甚至還可出現與其他知識混淆不清。他說:“僅用一次,記憶不事回複,則一度見聞之事,印象尚淺,追事過境遷,將漸入於模糊之域,如行重霧中,身雖進行,而莫辨方向,何益之有?”當然,在複習時,也要對所學知識和所見聞事物進行比較權衡,做到有選擇地對最重要的要點重點複習鞏固。楊賢江也作了類似的論述:“每日所見聞所學習者,當有以分別其輕重,就其關係最深切者而加意練習以期終身不忘。”而對不太重要的知識,可以適當放寬要求,但也不能棄之不顧。他說:“惟有許多輕鬆的事實,仍不當完全略而不顧,……雖其後不免於遺忘,但固非完全無用。”遇到所學的東西十分龐雜難懂時,楊賢江建議采用兩種記憶的方法:一是熟記要點,他說:“對於要點宜記得甚熟。”二是概括大綱,他說:“如所學習之材料是甚廣大而複雜的,則宜就此材料製一大綱,如欲記憶此材料,則宜將大綱記熟。”在具體複習記憶過程中,他認為朗誦比默讀好,讀得快比慢好,他說:“學習以期記憶之時,寧使朗誦,不可默讀;寧使讀得快,不可讀得慢。”

學習遷移,聯絡新舊

現代學習理論研究表明,一種知識的學習對另一種知識的學習會產生影響,即學習遷移。學習遷移可以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前者是指以前學習的東西影響以後學習;後者是指以後學習的東西影響以前學習的東西。如果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稱為正遷移;如果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幹擾或抑製作用,則稱為負遷移。楊賢江已經有了學習遷移理論的朦朧認識,已經意識到學過的知識對即將學習的知識將產生影響,他這樣說:“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基礎上形成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並不存在。”所以,他建議:“將預習新課時,對於前一課應有一種大略的複習。”因為“此種複習可以深固所複習材料的印象,可使當時神經作用安於相似的材料,可聯絡新舊,供給學習以一根本條件。”除了順向遷移,還有後麵反過來促進前麵學習的逆向遷移,楊賢江認為新舊知識是有連貫性的,在學習“前部分遇有困難”,可接著學後麵的,若“不曉得後部尚有解釋”,那就會犯“阻滯的毛病”。他不僅認識到學習的順向正遷移和逆向正遷移,而且隱約地發覺了學習的逆向負遷移。他說:“經過一番用功學習,得到新鮮印象後,若繼續再受第二種印象,則容易模糊擾亂。”即後麵學習所獲得的第二種印象會幹擾影響前麵所學的東西,這就是學習逆向遷移,而且是負遷移。學習就是要盡量減少負遷移,而努力創造條件力爭實現正遷移。

學有先後,循步漸進

楊賢江認為,讀書學習要按照一定次序,依次學習循序漸進,才能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他說:“讀書宜有一定之秩序。何書宜讀,何書不宜讀,何書當細讀,何書當略涉,何類之書先讀,何書繼續,均宜有一成箕在腦,方可循步漸進,讀一書見一書之效,讀一時得一時之功。”必在具體讀一本書時,也要按照一定的閱讀順序來進行,不可無序亂讀。他認為,閱讀一本新書的步驟是:“先閱序言,以見本書著作的用意。次閱目錄以明本書內容的大綱。然後逐章逐節或逐條的詳細研究,或僅擇重要的幾章幾節幾條分別研究”。對於學一節新課,也要分難易,按照難易程序和學習者個人的喜好和個性,依次去學習,或先難後易,或先易後難。他說:“一課之各部分如難易有不同時,應先難而後易,或先易而後難,各隨個性而異,是在各個人自己試驗出來。先難後易的,是使現在做難事時的精神格外振作。先易後難的,是把容易的作為引起注意媒介物。倘若學無先後,讀無次序,急於求成,終將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學以致用,學貴適用

楊賢江認為,求學不應當“為學問而學問”,而應當學以致用。學習,要學一些有用知識;搞學術要搞能“明白中國現狀然後對症下藥”的學術。當時“中國的現狀”就是“國家沒有獨立自由,人民沒有安居樂業,青年則有失學失業的恐慌。”麵對這種現狀,僅靠“讀經書、念英文、演算學”是無濟於事的,而應當學對於救國有用的東西,同時要“學貴適用”。他說:“眼前全國人最大的責任是救國,我們求的學,也當要求適於救國的用。即在研究自然科學的人,也該注意到如何可以應用於救國的事業上去。”一方麵要求青年學生去學對國家與民族有利的有用知識,一方麵要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使其真正能發揮作用。所以,他說:“無論用何功夫,應將知識充分應用,而且應用得愈早愈妙。”因為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的時候,還可以使學習者的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可以取得書房裏所得不到的效果。因此,楊賢江鼓勵青年學生“要在工廠中、在農場中、在商店中,乃至其他種種實際活動中去,磨練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執行力,切不可坐在房子裏埋首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