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友互助,督促觀摩

楊賢江主張青年在求學時,應多結交良友,學友之間“相互督促,相互觀摩,結群立會,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收日進月邁之效”。力求在合作中求學,在群體中進步,他說:“未有群之不良,而分子能獨良者。”可見,他認為良好的學友、良好的群體是一個求學者學習成功的一個主要條件。為什麼擇良群、交益友有如此好處呢?楊賢江作了詳細解釋:“這是利用人的競爭衝動和模仿性。因為人都好勝,都想超出他人,所以大家聚集起來做一件事或者作一篇文,個個人心裏都望自己得較多的成績。”正因為結交良友,會使學友之間形成良好的積極的競爭機製,大家見賢思齊,比學趕幫,切磋琢磨,就會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因此,他還建議在讀書時也要采取“合作讀書法”,即“組織一個共同讀書的小團體,團員限於具有差不多同等程度的同誌。”大家各讀一種材料,然後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使大家受益,若有疑難,就互相批評、討論,”這樣做“學問的進步自然很快”。

學須惜時,與書為伴

楊賢江主張,青年要想獲取知識,最好珍惜分秒,以書為友。他說:“書籍是必需品,不是裝飾品。一個人不愛讀書,不愛與書為伴,是真貧窮,是真孤獨,是真墮落,是真偷懶。”當然“與書為伴”並不是要你天天“埋首讀書”,那樣容易變成“書蠢”。他提倡在幹完其他該幹的事項後“宜利用瑣碎之時間”去讀書,並非要拿出幾天甚至幾月時間去專門讀書學習,往往現實並不允許這樣做,“故有誌者當勿循尋常之習見,以為事務中間所餘之五分、十分時,毫無價值而無事可為,乃當用以讀書”。隻有這樣,隨時擠點時間就去讀去學,定能日積月累,集腋成裘。因此,楊賢江建議人們在“書室臥房,旅行獨居,俱置書冊於身旁”,以便抽空去閱讀。

養成習慣,形成規律

楊賢江主張學習“須養成習慣”,他還對“習慣”作了解釋:“同樣一種行動,因屢次反複的結果,能機械的向著一定方向而有使行動反複的傾向的,叫做習慣。”為何要養成好習慣呢?因為他認為:“習慣的力量比生命還要大。”習慣是從後天獲得的,對一個人來說,“已成為內部的或心的習慣,那就不容易更改了。”因此“我們最初所養成的習慣,必須是正確的、有益的。”同時,他認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應當及早養成,最好是在青年時期就形成愛好學習的習慣,他說:“不在青年時期養成讀書習慣,到後愈難養成。”到底該養成哪些學習習慣呢?楊賢江認為,一要“養成按時學習的習慣”,因為“這種習慣一經養成,則到一定時間,神經係統即自然傾向於學問事業”。這種定時學習的習慣,尤其適合於持久學習和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二要“養成用功時認定一處所的習慣”。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或有條件在校讀書的學生,最好要認定某處所“某椅、某桌為用功的地方”,這樣經常在某一固定地點學習,就會養成一到此處就想學習的習慣,即“一坐某處,即自然發生學習的態度”。三要養成“保持優良姿勢的習慣”,學習時要做到“坐得端正”、“頭必正”、“胸必挺”、“背必直”,而“不可臥在塌上,也不可斜倚在桌上”。四要生活規律,他說:“譬如何時起身、何時上課、何時運動、何時吃飯、何時睡覺”都要形成規律。隻有有規律地學習、鍛煉和休息,才能保證青年學生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學習精力。

此外,楊賢江還專門談了不少具體的自學方法,譬如:學習時要準備筆記本,以便隨時記錄疑難;讀書先粗覽其大概,把握框架;學後為便於記憶要向人講述綱要等等。這些學習方法對我們現在的自學者仍有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