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楊賢江與《新教育大綱》(1)(2 / 3)

楊賢江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存在著一個永遠不能克服的矛盾,這個矛盾即是:“資產階級一方麵需要民眾識字讀書,聰明伶俐;他方麵卻需要民眾遵守資產階級的法律,迷信資本主義社會為最優美的社會秩序,而不讓他們懷疑或挾持敵意。正如本節開始所述,教育與勞動漸漸複合,卻又畏懼勞動階級,之因教育而引起反抗支配階級的意誌,所以隻好多方限製,務使勞動階級所受教育,不致成為害死自己的毒藥。”所以,人類真正理想的教育決不是資本主義教育,而應是取而代之的社會主義教育。

楊賢江在《新教育大綱》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一節中,不厭其煩地大量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和《哥達綱領批判》中對社會主義社會教育的論述,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雖然依然具有階級性,但它的性質卻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第一,實行普遍勞動義務製;第二,對一切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第三,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第四,促使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步消滅等等”。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代表了現階段人類社會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歸屬及特性

教育的歸屬問題曆來即是一個頗有爭議的重大教育理論問題,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的教育理論界還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熱烈非凡的關於教育的歸屬問題的大討論。

在《新教育大綱》中,楊賢江開宗明義,對教育的歸屬問題作了十分明確的回答:“教育為‘觀念形態的勞動領域之一’,即社會的上層建築之一。”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過程,社會的觀念形態,諸如政治、法製、哲學、藝術、宗教等等這些有利於物質生產勞動的精神勞動(上層建築),都是以經濟構造為基礎的,所以,隨著經濟構造的變革,上層建築總是要或遲或速地發生相應的變革。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之一,教育也必然會隨著經濟構造的變革而變革。

但是,教育又不是一般的上層建築,而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勞動,這決定了教育必然會有一些有別於其他上層建築的特殊性質。這些特性包括:1.教育可以將單純的勞動力培養成為特殊的勞動力。以表現教育最具體的學校為例,無論是高等學校、中等學校,還是小學“都是社會的勞動領域,為賦與勞動力以特種的資格的地方,就是使單純的勞動力轉變到特殊的勞動力的地方”。學生作為單純的勞動力進入學校,通過教育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等他們走出校門時,便可成為醫生、律師、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等社會所需要的各種人才。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為社會培養各種人才,將單純的勞動力培養成為特殊的勞動力,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社會現象的最根本特征。當然,教育最終還是擺脫不出經濟基礎的決定:“學校的構造與學校的分科(商業、工業、師範、醫學等等)都是對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熟練勞動力之表現”。

2.教育以其他精神生產的內容為內容。楊賢江指出,“教育雖是和法製、宗教、道德、藝術、哲學、科學等等同為社會的上層建築,但它有一點特別的地方,就是它不像別的精神生產各有各的內容,而是以其他的各項精神生產的內容為內容的。”比如,學校裏的科學、哲學、藝術等課程是以當代社會的科學、哲學、藝術等學科的內容為內容的,不唯教育的內容,即是教育的方法也要受到其他各項精神生產的製約,特別是要受到占支配地位的精神生產的製約。接著,楊賢江精辟地指出了教育之所以不能獨立的原因所在,即“教育隻是一種動作,是一種技巧,以講究怎樣實施‘支配思想’為務的。教育之不成為獨立的,不僅為了在旨趣及實施上受製於經濟及政治影響;也為了在資料與方法上受製於其他各項精神生產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