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言為心聲:讀懂對方的言外之“意”(2 / 3)

男性具有沙啞聲音者,往往是耐力十足又富有行動力的人,即使是麵對令一般人望而卻步的事,他也會卯足勁兒往前衝。缺點是容易自以為是,對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掉以輕心。具有這種音質的人,會憑個人的力量拓展勢力,在公司團體裏率先引導眾人,越失敗越會燃起鬥誌,全力以赴。這種音質者中能夠屢見成功的政治家、文學家、評論家。

4.粗而沉型聲音的人

一般發出沉重的有如從腹腔發出的聲音的人,不論男女都樂善好施,而且具有愛當領導者的心理。喜好四處活動而不願靜候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類人的體型可能會變得肥胖。

這種人是最好相處的,這種類型的人不論男女均交友廣泛,能和各式各樣的人往來。另外,這種人還容易比較幹脆地購買高價商品。有這種聲音的女性,一般在同性中間人緣較好,容易受到眾人信賴,成為大家討教主意的對象。有這種聲音的男性通常頭腦靈活,善於交際,適合從政、經商。不過,他們感情脆弱又富強烈正義感,生活中的爭吵或毅然決然的舉止會令其日後懊悔不已。

5.嬌滴滴而黏膩型聲音的人

這種人在獨處時感到非常寂寞,碰到必須自己拿主意的事情時會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在別人眼中他們顯得很優柔寡斷。

女性發出帶點鼻音而黏膩的聲音,通常是極端渴望受到眾人喜愛的人。她們往往心浮氣躁,有時由於過分期望博得眾人的好感反而招人厭惡。

男性若發出這樣的聲音,多半是獨生子或在百般嗬護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對待女性非常含蓄,絕不會主動發起攻勢。若是一對一地和女性談話時,他們會特別緊張。

在交際中,聲音是大量信息的載體,通過辨識他人的聲音特點,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其真實的性格。因此,我們要經常研究自己的發聲習慣,或是聽聽四周人們的聲音,既可印證是否聲如其人,也能發現更多種類型的聲音,從而識別出更複雜的人的性格與心理。

發掘言談中的內心暗語

常言道:“言為心聲。”從一個人的言談中,我們往往都能夠了解到一個人內心所隱藏的真實的聲音,也就是內心暗語。的確,通過言談來觀察交往對象的內心世界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發掘言談中的內心暗語呢?

1.關注點

通常情況下,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的關注點是不同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不同人對同一問題的關注點——其所關心的是什麼,從而來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價值觀趨向。在交談過程中,說話者會不知不覺地暴露自己的品位、愛好和價值觀,盡管他們會在措辭上盡力掩飾自己的真正企圖和用意,但是他們的關注點、所趨向的觀念是無法掩飾的。

2.措辭

措辭是一個人思想表達的載體,最能體現其綜合修養的高低。一個人措辭水平的高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家庭熏陶、學曆層次、學校教育以及個人對措辭的重視程度等。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措辭,從而來判斷一個人內在的素養。

3.說話方式和時機的把握

通過觀察一個人對說話方式和時機的把握,可以看出其有無涵養。例如,性急的人說話的速度一般都非常快,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人,說起話來就像打機關槍;而性格沉穩、涵養好的人說話的語速一般比較慢,往往深思熟慮之後才開口。

4.說話的條理性,對問題關鍵點的把握情況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說話缺乏條理、東拉西扯、抓不住重點,大多是思維混亂的體現。因此,從一個人講話的條理性和對問題關鍵點的把握情況,我們就可以看出其是否有能力、有思想。

由此可見,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談可以看透其內在,進而掌握其心裏的最真實的想法。當然,一定意義上來說,言辭也最具欺騙性。即使人們對不誠實的人早有戒備,但往往還是避免不了被這種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這就告訴我們,對於言行一致的人來說,上麵的幾個方法是奏效的,但對於那些心口不一的人,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這樣一來,是否就無法通過言談來看穿心口不一的人的心思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一類人盡管心口不一,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一類人的不自然、不妥當之處。另外,正是因為這種人總是以言語欺瞞施詐,因此也就更容易從他的言語中發掘出他的情感所在和心理意向。

我們知道,人或多或少會有抑製自己的話語、情感和心理的情形。而這些被掩飾住的暗語,往往會從言談的細微變化中映射出來:

細微變化一:向來少言寡語,突然變得能言善辯。

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觸,當自己興奮、開心或是情緒高漲時,往往話會比較多。也就是說,話多往往是因為說話者有令人興奮、開心的事情發生。但是如果某人無緣無故突然變得能言善辯,那麼這樣的人多半是內心不安、緊張或有所波動,唯恐被對方看出而偽裝出的逆向行為。換言之,當某人有不願觸及的話題時,就會想方設法地轉換,滔滔不絕地講一些無關的話題。

細微變化二:恭敬謹慎的措辭與諷刺挖苦

如果一個人一反常態地說話過於謙卑,或者以極盡譏諷的口吻說話,那就意味著其心中蘊涵著敵意與反感。一反常態地說話過於謙卑也是一種因反感、敵意而表現出的逆向行為。他們在把這些反感、敵意等情感、心理活動以這樣的逆向行為表露出來的過程中,會在無意之間表現出拉開彼此距離的態度,或者是因摻雜挖苦、譏諷而表露出一定的攻擊性。此過程中,其和善的目光逐漸消失而增加了些許銳利的眼神,並且笑聲也失去自然的沉著與高傲,表情也會變得非常生硬。

細微變化三:猥褻的話題及下意識的逃避

這些人說話大膽,總會說一些普通人比較忌憚或忌諱的話題。其實,這並不是說他多麼不受傳統束縛,多麼開放,而是他在試圖發掘自己最恐懼不安的根源,以使不安和緊張的心理獲得舒解。這種人說話往往是大膽地脫口而出,或者是出人意料地胡言亂語。

細微變化四:讚成或附和

這一類人一向對別人的觀點橫加指責,不予支持,但在突然間變得過於迎合、讚同,這種人絕非是大意或漫不經心的人,必定有其陰謀和目的。或者是目前的情勢不適於反對你,這種人也就隻好暫時隨聲附和、極力讚成。

細微變化五:爭先發言、巧言辯解

雙方正在交談的時候,如果其中一人不顧對方的話是否說完,便搶先說明或者進行辯解。這就說明其較為膽小,不斷為心中的秘密是否會被揭穿而感到不安與焦躁,唯恐對方懷疑,便搶著說話,以此來設立心理防線,從而盡快脫離不安感的折磨。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內心暗語都能夠通過其言談而發掘出來,如果我們能熟練掌握其中的技巧,一定會在人際交往中更加得心應手。

解讀語速、語調的秘密

我們在判斷、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不僅要懂得觀其貌,還要學會聽其言。那麼,在交談的過程中,到底聽什麼來判斷、了解一個人呢?要聽他講話的語速、語調等。

《禮記·樂記》中講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這裏講的意思是說,人的聲音是隨著內心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人內心的變化又是受外物的影響而變化的。所以古人雲:“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確實,人們在說話時會由語音、語調不經意地表露出所謂的言外之意,泄露出一些小秘密。當你和別人交流時,需要設法捕捉這些言外之意,讀懂這些小秘密。

1.語速——了解對方心理的關鍵依據

可以說,語速是我們了解對方心理的關鍵依據。語速比較快的人,大都能言善辯;語速比較慢的人,大多都是比較木訥的,當然,這也並非固有的特征,依人的性格與氣質而異。不過,我們要注意從對方的言談方式中了解對方的心理活動。

例如,有些平日能言善辯、講話較快的人,忽然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或者是有些平時木訥講話不得要領的人,卻突然會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遇到這些情況,我們就要考慮到是否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們應對此仔細觀察,認真分析。

如果一個人言談速度比平常緩慢,通常表示對對方不滿或者是有敵意;相反地,言談的速度比平常快,可能是因為自己有缺點或錯誤而心裏愧疚,言談內容有虛假。

在一次電視座談會上,有位評論家曾經這樣說:“男人如果在外麵做了虧心(風流)事,回到家裏,必定滔滔不絕地與太太講話,東拉西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情形是因為當一個人心中有不安、內疚或恐懼情緒時,會憑借快速講述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試圖排解隱藏於內心深處的不安、內疚與恐懼。但是,由於沒有充分的時間來冷靜思考,因此,所談的話題往往內容空洞,東拉西扯,有點不著邊際,對此,細心的人不難窺知其心理的不安、內疚與恐懼。

在工作中也經常會發生類似的情況。平時沉默寡言的同事,假使忽然變得很多話,則其內心可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2.從言談的音調中了解對方的心理

音調是我們了解對方心理的重要依據。實際上,人的音調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通常情況下,人在幼年時期,音調普遍比較高,伴隨年齡的增長,人的音調會逐漸降低,這是因為人與外部環境接觸後,其心靈越來越多地承受來自外部的社會壓力的緣故。

高的音調是幼兒時期的附屬品,是幼兒天真、任性的表現形態之一。一般而言,年齡越高,音調會隨之相應地降低。而且,隨著一個人思維結構的逐漸成熟,便具備了抑製“任性”情緒的能力。但是,也難免會有一些例外的情況發生,有些成年人的音調也確實是相當高的,這種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點類似於幼兒,無法抑製自己的任性表現,在此情況下,這樣的人也絕對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當然,這其中不包括那些天生具有獨特的高音調而與其心理狀態無關的人。

在談話過程中,如果一個人的音調突然提高或降低,這就意味著說話者想要強調此時說話的內容;如果談話者故意將音調壓低、拖長、突然停止或停頓的時間稍長,這意味著說話人想讓你仔細揣摩他的話,並理解其中的深意。

還有這樣的情況,例如:一位丈夫在外做了一些錯事被太太識破了,在其強辯時,他的音調必定會升高;在有女性參加的座談會上,如果有人的批評影射到某位女士,被批評的那位女士便會猛然發出刺耳的叫聲並立即開始反駁,使得與會者瞠目結舌,全場氣氛變得尷尬。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的音調突然提高,表示此人的潛意識又退回到了幼年時期的狀態,失去了理性的控製。音調高被看做是精神未成熟的象征。說話時抑揚頓挫的人往往是希望引起對方注意的人,這種人的性格中具有強烈的表現欲。

日本一位作曲家曾在雜誌上寫道:“當一個人想反駁對方的意見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門——提高音調。”的確如此,人總是希望借著提高音調來壯大自己的聲勢,並試圖以此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害怕、不安等。

如果在社交場合發現聲音過早地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稱的低沉、憂鬱,則表明此人屬於早熟型,可能此人過早地擔負起了生活的重擔或家中遭有某種不幸。

如果成年女性在公共場合滔滔不絕地尖聲、大聲地講述自我,這就表明此人性格中任性成分較多,喜歡張揚、自我表現等。

總之,一個人語速、語調的變化能體現一個人內心的動蕩、心理的變化,隻要我們結合談話時的具體情況仔細揣摩,認真分辨,就一定會發現其中的秘密。

口頭禪是內心的自然流露

口頭禪本來是指有的禪宗和尚隻空談禪理而不實行,也指借用禪宗常用語作為談話的點綴,現在多指經常掛在口頭的詞句。或許每個人都有口頭禪,其實,口頭禪是重大事件對人的影響和積累效應所產生的結果,是重大生活事件給人留下的“後遺症”。

人生旅途上遭遇過的重大轉折和變故,會悄然植入心靈並在當下體驗中折射出來。例如,如果一個人總是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對人生充滿信心和掌控感,那麼,其口頭禪很可能就是正麵的詞彙。

口頭禪是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重複率極高的語言反應模式,它往往暴露了人們心底的某些私密信息,是內心情感與意識的真實流露,反映了他為人處世的方式和價值觀。而且,相對於一般語言,口頭禪的“激活閾限”要低很多,重複率極高,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中都能將其從“心理詞典”中快速地提取、誘發出來,因此,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捕捉到心靈的秘密,破譯出他隱蔽的內心世界。

有一位知名的人類行為學家曾經說過:“人類有兩種表情,一種是臉上所呈現的表情,另一種是說話時傳達給對方的信息。”可見,語言是人類的第二表情。而語庫中提用率和重複率較高的口頭禪,就是心靈的密碼,它具有某種心理投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說話者的內心世界。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小看那些不起眼兒的口頭禪,它的背後往往隱含著大秘密,它們對你了解對方會有很大的幫助。

那麼,就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一下我們身邊的“口頭禪”中所隱藏的秘密吧。

1.說實在的(話)、老實跟你說(講)、說白了、的確是、不騙你、其實吧——愛講這類話的人通常做事都比較認真,生怕對方信不過自己,總愛強調自己的觀點。這一類人比較老實、忠厚、可靠,比較講信用,是值得信賴的人。

2.應該、必須、一定(要)、肯定(是)、必然會——常用這樣詞語的人通常判斷力比較強,自信心十足,遇事比較冷靜,思考問題很理智,常常有獨到的見解。做領導、管理者的人用這類詞語比較多一些。

3.據說、聽說、聽人說、他們都說、一般來講——愛講此類口頭禪的人,是很精於人情世故的人。這一類人說話很會給自己留餘地,故意遮掩,不顯山露水。這一類人有非常圓滑的一麵,處處為自己留後路。

4.可能(是)、也許(會)、大概(是)、大致(是)、差不多——此類口頭禪有以退為進的含義,說這種口頭禪的人通常自我防範意識比較強,不會將自己的真實麵目暴露出來;懂得含蓄自衛,處世老練圓滑,待人接物方麵冷靜而周到,所以工作和人際關係處理得都不錯。

5.不過、隻是、但是——這一類人的分析能力比較強。他們在講話的時候還要對自己與對方的話進行分析思考,力爭出言不誤。但這一類人多少有固執的一麵,愛用“但是”來否定對方的觀點來為自己辯解。“但是”一語又顯示了其溫和謙讓的特點,往往顯得委婉得體、容易接受。這就是他們為自己留好的入口,是為顯示自己使用的。從事外交、公關的人員常有這類口頭語,這類語言委婉中聽,從而使雙方溝通、交流的氣氛更加融洽。

6.這個、那個、嗯、啊、呀、哦、呃——愛用這類語氣詞的人思維比較慢,反應比較遲鈍。他們講話總是理不清自己的思路,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言語不能順暢地進行,說話時才會用停頓、緩和的語氣詞。

還有一部分人愛用此類詞並不是沒有主見,反而是胸有成竹、城府很深,隻不過故意裝出一副大智若愚、笨笨傻傻的樣子。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怕說錯話,需有間歇來思考。

7.再者、除此以外、另一方麵、還有、另外——愛說這類話的人好奇心比較強,愛追問究竟,又喜歡插手各種各樣的事情,一般來講他們是出於好心,願意為人解決困難,比較具有責任心。他們的判斷力非常好,思維靈活,思考問題的方式總是與眾不同,不落俗套;但缺點是缺乏耐心、恒心與持久力,往往會半途而止。不過他們的時代觀念很強,不會被傳統觀念所束縛,富有創新與冒險精神。

8.總的來說、總而言之、歸根結底——這類口頭禪帶有很濃的自負性與強烈的說教色彩,多出自比較驕傲、自負的人的口中。這一類人在談話中不斷重複自己的結論,喜歡歸納總結,一方麵是因為其比較固執、執著;另一方麵就是對對方不信任,總是擔心自己的觀點、意見、建議等被否認或不被采納,於是就用長者、尊者的口氣來反複強調。如果是領導,他會經常責備人,喜歡發牢騷,對手下人不放心、不信任,力爭做到事必躬親,但往往會招來對方的反感。

9.我給你說、因此說、聽我說、所以說、我要說——這一類人說此類話時已經是極度的不耐煩了。這時,他不再想聽你說一句,想讓你馬上閉口。這表明他已經對你的觀點反感到極點了,這是他對你的堅決反駁。這種人往往支配欲很強,總是喜歡反駁別人的觀點,自認為聰明無比。他往往不考慮別人的看法如何,喜歡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

10.我知道、我明白、我理解、你說的我懂(明白)——這一類人非常聰明,往往能舉一反三,思維靈活,反應靈敏,邏輯推理能力比較強。他從說話人的語言中能準確領悟到對方的意圖,並迅速作出反應。

11.好、好啊、是啊、對啊、有道理——這一類人很會順從別人的意思,讓別人對他毫無防範,故意打破與對方的距離感。而一旦對方信以為真,掏心掏肺地對他講出真話時,他會抓住對方的個性與弱點,日後好對付對方或投其所好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一類人表麵一團和氣,其實是最為陰險的。他的人際關係會很好,但其實非常自私自利,處處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一旦你損害了他的利益,他會立馬改換嘴臉,與你反目成仇。

12.不、就不——女性經常說不。很多時候,她們口頭說不,心裏卻是願意的意思。喜歡說“不”的女性其實往往是女人味十足的,她們常以此方式在心愛的人麵前撒嬌,這是女性溫柔、可愛的表現。她們嘴上說著“真討厭”、“你好壞”、“真不想理你”,其實內心是無比的溫柔。婚後的妻子對丈夫更是這樣,嘴巴上經常說“他想幹啥就幹啥,我才懶得管呢”、“愛回來不回來,討厭的家夥”,其實心裏是很在意伴侶、想讓伴侶回來的。

13.我就這樣說、我就這樣做、我這人就這樣、管別人怎麼說——常說這類話的人從表麵上看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對自己的言行堅決果斷,甚至有些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其實,他們這樣說不是講給別人聽的,而是在為自己打氣,為自己鼓勁,在激勵自己的自信心。他們的自尊心非常強,把他人的反對、嘲笑、諷刺甚至一些小小的建議等看得很重,想要用自己的行動推翻別人的觀點。他們的心裏具有很大的反抗意識與好勝信念,隻不過隱藏得很深。

14.喜歡用專業術語——這一類人表麵看來很有知識,很有素養,其實,這是他們自我掩飾的一種方式,故意拿別人不熟悉、不了解的專業術語來彰顯自己所謂的“才華”、“能力”等,填補自己的自信。要明白的是,生活中,那些真正在專業領域大有成就的人往往並不愛用專業術語。

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性情的方法有很多,當然首先就是“觀其人,識其心”,再“聞其言,辨其性”。在“聞言”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觀察對方說話的具體內容,也要注意對方的“口頭禪”,善於從口頭禪中解讀出對方的心理動向。這樣,了解了對方的心理特征,才能在交流溝通過程中更好地贏得主動權。

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

人們心裏的真實想法有時會不知不覺地在交談中流露出來,因此,與別人交談時,隻要注意一些細節性的問題,就可以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從而探究對方的內心世界。

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個名叫萬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遺民,在安亭郡堪稱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辦事歸來,萬二請他講講在京城的見聞。這人說:“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詩。詩是這樣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萬二一聽歎口氣道:“唉,這跡象已經有了!”他馬上將許多財產分發給窮人,然後買了一艘船,載著妻子,帶著剩下的一小部分財產到一個偏遠的小鎮隱居生活去了。兩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戶都分別被收繳了財產,門庭破落,唯有萬二逃之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