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個“聲”指的就是言外之意。有時我們聽一句話,不能隻聽字麵上的意思,要仔細分析字麵下隱藏的真實意思,也就是聽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這一點,就無法正確理解說話者的真實想法,有時甚至會因此遭受說話者的傷害。或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林寧是一家保潔公司的文員,她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深得領導的賞識。因此,領導經常私下對她說:“你是我最信賴的員工,應該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這裏的一切都托付給你了!”領導如此的讚譽和賞識讓林寧感動不已。她暗暗鼓勁:希望自己能為領導做件大事。
一次,領導要到外地進行談判,臨行時,他囑咐林寧說:“我走了,這裏的一切就都托付給你了!”林寧終於獲得了一次自我展現的機會。在領導離開公司的第二天,有一位客戶來訪,希望能和他們公司簽訂一個長期合同。但他們見負責人不在,便準備離開。林寧突然想起了領導經常對她說的那些話,然而領導並沒有就此事作過詳細的布置與安排,本應向領導彙報、請示的林寧,自作主張與客戶簽訂了合同。當領導得知此事後,立即取消了商務談判,匆忙趕回公司。當林寧再次見到領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她收到的不是紅包,而是解聘通知書。
上司對你所說的某些話,往往都有著更深的含義,有時候隻不過是對你積極性的勉勵,他希望自己不在的時候,員工同樣會努力地工作,但是沒有一個上司會希望員工在沒被授權的情況下代替他做出任何一項重大決策,喧賓奪主、越俎代庖是任何上司都不能接受的,所以作為一名員工,在工作中,要是善於聽懂上司的話,解讀好上司的意思,才能使你的職場生活變得更加順暢。
分辨人的言語,善於捕捉“弦外之音”,這是洞察人的心理奧秘的有效方法。隻要我們肯用心仔細揣摩,一定能聽出他們的弦外之音。而如果不懂得聆聽別人的“弦外之音”,就很容易闖出禍端,得罪對方,也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從某種意義上說,言語是一種現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才是本質,本質總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言語作為表現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媒介,有的是直接明顯的,有的是間接隱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對於那些直接表達內心動向的語言每個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際交往,就是以這種語言為媒介的,在此無須贅述。而那些含蓄隱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心理動向的言語,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人與人的差別,大多也就體現在這裏。
例如,你去請求朋友幫忙辦事,而他始終不正麵回答你,躲躲閃閃,顧左右而言他,那就說明他不準備幫助你,你就不要在他那裏耽誤時間了;你和朋友商談一件重要的事,他不公開稱讚你的想法,而是說:“完全可以,但是……”這說明他不支持你的想法,甚至反對,隻是礙於情麵,不好意思直說。而你,必須要聽得出其中的弦外之音。
其實,我們並不是教你狡詐陰險的處世之道,而是告訴你在生活中要善於識人,善於揣摩別人的言語,聽出說話人的弦外之音,這對自我保護以及自己的人生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幽默感彰顯真實的性情
幽默是聰明和智慧的體現,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比不具有幽默感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其實,每個人都具有幽默感,隻是表現的方式可能會各不相同。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那不勒斯國王舉行宴會,特邀但丁赴宴,但丁沒來得及換衣服就匆匆去了。招待員見他一身舊裝,實在寒酸,就給他安排了一個末座。落座後,但丁一聲不響,吃完就走了。
國王知道此事後,狠狠地教訓了那個招待員一番,並重新設宴款待但丁。不同於上一次,這次但丁全身穿戴得十分講究,頗有貴族氣派,成了座上嘉賓。不過,令人費解的是,但丁在宴席上放著潔白的餐巾不用,卻不時抓起衣襟擦嘴,還潑了許多菜和酒到衣服上,就像衣服也知道喝酒吃菜似的。終於,國王好奇地問道:“尊貴的詩人,請問,你這樣不是把衣服弄髒了嗎?”
但丁幹了滿滿一杯酒,然後笑道:“尊貴的陛下,穿得好成了上等貴賓,我當然要感謝新衣服,怎能把它們忘在一邊隻顧填充自己的胃呢?”但丁幽默的一句話,讓全場大笑。
但丁一生放蕩不羈,思想單純,熱情大方,不喜歡被人拘束。在這次宴會上,但丁對於招待員的怠慢無禮並不作任何爭辯,而對國王的再次相邀,受辱的他也不拒絕,他在宴會上用奇特的方式和國王開了個玩笑。但丁的行為方式是非常符合他的性格的,他的幽默恰恰是他單純、大方等性情的表現。
的確,當一個人表現出他的幽默感時,他的性格也就表現出來了。以下是幾種不同表現形式的幽默,這些對我們觀察和了解一個人的性情是很有幫助的,這也是通過語言來了解一個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1.用幽默來打破僵局的人
他們有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思維靈活,反應快。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有比較強烈的表現欲望,希望所做的事情能得到他人的注意和認可。他們出色的表現使得他們總能成為受人關注的對象,這也就迎合了他們喜歡自我表現的心理。
2.善於使用自嘲式幽默的人
這一類人一般有比較寬廣、豁達的心胸,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都非常樂於接受,而且能夠經常性地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尋找自身的錯誤並改正,他們有較好的人際關係。
3.喜歡製造一些惡作劇式的幽默的人
這一類人大多數思想單純,活潑開朗,熱情大方,活得比較輕鬆,善於自己緩解和釋放壓力。他們不喜歡受到約束,比較頑皮,愛和別人開玩笑。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愉悅的同時,也希望能夠把這份快樂與他人分享。這一類人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比較受歡迎。
4.喜歡用幽默的方式來挖苦別人的人
這一類人大多數心胸比較狹窄,嫉妒心比較強,有時甚至會做一些違背良心、落井下石的事情。此外,他們的自卑心理也較重,生活態度比較消極,常常否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這麼說,嘲諷是他們的長項,他們整天想著如何算計別人,自己卻從來沒有真正開心過。這樣的人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往往很不受別人的歡迎。
5.以幽默的方式嘲笑、諷刺他人的人
這一類人看起來非常聰明、機智、風趣,觀察任何事物都能細致入微,很多時候能夠關心和體諒他人,但實際上這種人是相當自私的,他們在乎的可能隻有自己。這種人遇事非常謹慎,做什麼事都喜歡比別人快一步。他們恩怨分明、非常記仇,有誰傷害過他們,以後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讓對方付出代價。他們的嫉妒心非常強,當他人取得了成就的時候,這種人會故意將其貶低,用這種方式讓自己的心裏舒服一些。
幽默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利器,更展示了一個人的性情與真實的內心。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是在語言的交流中,我們需要仔細地品味對方的幽默感,這樣才能更好地解讀對方。
聽懂辯論傳遞給我們的信息
辯論是日常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語言行為。辯論就是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並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後得到認識或共同的意見。
然而在辯論中,不同的人表現出來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特點各不相同。一般來講,善於辯論者,有的是靠犀利的言辭取勝,有的是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以此取勝,還有的則是以感情取勝。恰恰是這些不同的辯論方式,顯示出辯論者不同的性格、內在的學識及生活態度等內在信息。
依靠言辭取勝的人,這一類人一般目光敏銳,反應奇快,能迅速抓住他人講話的漏洞,乘機反駁,窮追猛打,使得對方手忙腳亂、破綻百出。他們機智敏捷,反應迅速,憑三寸不爛之舌能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把公的說成母的,死的說成活的。盡管知道他是在無理取鬧,胡攪蠻纏,卻無可奈何。他們會在以說話為職業特點的領域中嶄露頭角,如公關、律師等。在辯論中,這一類人往往是神采飛揚,宏論迭出,妙語連珠,又能博得旁人的喝彩和佩服。而且往往說得對手啞口無言,甚至令對手惱羞成怒,拂袖而去。
鑒於此,值得一提的是,隻顧駁斥對方而無暇正確而全麵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甚至以舌戰為樂事的人,要改掉這種輕浮的毛病,不要耍小聰明,當心聰明反被聰明誤。應該冷靜思考,養浩然正氣,踏實工作,效法古今完人,方可成大器。
而在辯論中,有的人則善於講道理。一般來講,這一類人能夠做到一語中的、言簡意賅,能一句話講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他們講的道理一般脈絡分明,思想清晰。這一類人通常辦起事來也幹脆利索,迅速果斷,從不拖泥帶水。這一類人喜歡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明白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那些複雜、抽象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類人一般居多,泰戈爾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曾經有人問泰戈爾:“英國統治印度,布政施仁,興利革弊,是有利於印度民族的,為什麼印度人還不滿意而極力提倡民族獨立運動呢?”對於這樣一個大問題,要完整地回答出來是很費勁的,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泰戈爾就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來回答:“印度人就好像古代的人一向不穿鞋子,而英國人卻給印度人穿上一雙皮鞋。印度人穿上固然好看,也可躋身於文明人之列,但鞋底裏有一根鐵釘插出,走一步刺一下,痛徹心脾,更為難受。”
在辯論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一些不善於講道理的人。這一類人講話稀裏糊塗又不著邊際,往往是舍本逐末,在雞毛蒜皮的細節上糾纏,而看不到主題和大方向。在辯論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一類人說了半天也說不清楚。可謂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始終說不到本質上去。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要麼是頭腦混沌,思路不清晰,要麼是愛耍小聰明,目光短淺,心胸狹窄。無論如何,這二者都無法擔當大任。
辯論中,我們也常常見到一些人言簡意賅。這一類人往往思維縝密、善於思考,對於生活常常會有獨特的見解。宋代歐陽修有一天和翰林學士們出外散步,看見一匹馬在狂奔,踩死路上一條狗。歐陽修請大家用簡潔的話語描述眼前的事。有一個說:“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又有一個說:“馬逸於街衢,臥犬遭之而斃。”歐陽修都嫌太過於囉嗦,他們就問歐陽修該如何寫。歐陽修說:“逸馬殺犬於道。”歐陽修的回答贏得眾人的讚賞。
在辯論中善於與人狡辯的人,當發現彼此觀點相悖時,會立刻轉換話題,用巧妙的方式不斷試探或采用迂回戰術,逐漸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地回到主題上去。這一類人的表現類似於情態中的周旋態,機智圓滑,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而且意誌堅定,善於思考和察言觀色,千方百計去實現自己的計劃,他們敢說敢做,又有毅力堅持到成功。另外,這一類人常是在用心智做事。
《三國演義》中有一回這樣寫道:曹操對張鬆說:“吾視天下鼠輩猶草芥耳。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順吾者生,逆吾者死,公知之乎?”張鬆回答說:“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鬆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這些都是曹操失敗的戰例,氣得曹操啞口無言。不過反過來也顯示出張鬆才高八鬥,不畏強權的文人氣質。
善辯者與不善於言辭的人同在一場辯論會中,往往能一眼看得出來。除此之外,通過辯論者的言辭和辯論的方式,我們也能從側麵發現辯論者的才智和性格特點,特別是在激辯的場合。所以,我們要看到的不僅僅是辯論的內容,更要看到辯論雙方的性情和能力。
閑談中發現對方的真性情
語言往往是我們判斷一個人品質、性格、心理等的重要依據。從語言的密碼中破譯對方的真性情,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閑談——盡量使閑談的氛圍顯得輕鬆愉快,使對方的心理防線慢慢鬆懈,這個時候人的性情就會很自然地流露出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當時東條英機任首相的事是秘密決定的,之前,各報記者都很想探得秘密,竭力追逐那些參加決定會議的大臣,對他們進行采訪,卻都一無所獲。這時候,有位記者細心地研究了大臣們的心理定勢:大臣們不會說出是誰出任首相,假如問題提得巧妙,對方會不自覺地露出某種跡象,有可能探得秘密。
於是,他向一位參加會議的大臣提了一個問題:此次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禿子?因為當時有三名候選人:一個是禿子,一個是滿頭白發,一個是半禿頂,這個半禿頂的就是東條英機。在這看似無意的閑談中,這位大臣也就放鬆了警惕性,雖然他也沒有直接回答出具體的答案,但聰明的記者,還是從大臣思考的瞬間就推斷出最後的答案,因為大臣在聽到問題之後,一直在思考半禿頂是否屬於禿子的問題。記者從隨意的閑聊中套出了他所需要的獨家新聞。
看來,閑談也是一門大學問。在與對方的閑談中巧妙地設問、引起話題,往往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另外,從閑談的內容上來講,我們隻要注意觀察,也能從中發現說話者的真實性情。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唯恐天下不亂,經常喜歡散布和傳播一些所謂的內幕消息,讓別人聽了以後忐忑不安。其實這一類人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滿足一下他們不甘久居人下的虛榮心。他們並不是心地太壞的人,隻要被壓抑的虛榮心獲得滿足之後,天下也就太平了。
還有一類人,他們的談話從不涉及自己的事,或與自己有關聯的人。他們的話題常常是涉及別人的一些瑣事,或對方的隱事秘聞,甚至對對方的一舉一動或每條花邊新聞都捏著不放手。這是完全、徹底地侵犯別人的隱私。這種人是絕對不適合做真心朋友的。
還有一些人,非常喜歡把話題的重點放在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人、歌舞影星的花邊新聞軼事方麵,這說明他的內心存在一種起支配作用的欲望。這種人是個沉迷於閑談名人或明星風流事的人,也說明他很難擁有真正的知心朋友。這一類人或許是因為內心生活很孤獨,沒有生命的激情。一個人過於關心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和事,並且十分熱心去談論他們,大多是因為他內心世界的孤獨和空虛。
還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無論在何種場合,與別人交談時都愛把話題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奮鬥的經曆,生怕別人不知道他那些光榮曆史。這一類人總是閑談自己的“豐功偉績”以期得到別人的關注與尊重,但最終別人的關注與尊重並不像他想象得那樣好。其實,我們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這一類人一般是個對現實不滿的人,雖然他沒有用怨恨的語言傾訴他的想法,卻用了相反的、表現過去的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事實上,這一類人還不知道這種自我吹噓的言談,很難適應時代的變化。或許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完全靠懷舊來過生活。不過可以看出這種人確實陷入了某種欲求不滿的環境中,可能他的婚姻遭遇了危機,或許他的升職途徑遭受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所以他希望忘卻現實,喜歡追尋往事來彌補現在的境遇。這是一種倒退的現象,因為眼前的情況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他仍用夢幻般的表情來談。從他的話題裏,別人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正潛伏著一股無可救藥的欲望和不滿的情結。
分析一個人的內在表現時,他的潛在欲望不但隱藏在閑談的話題裏,也存在於閑談的展開方式上。在聚會上,大家彼此正在閑談時,突然有人竟然不顧別人正在進行談話,而突然插進毫不相幹的話題,這是相當令人討厭的方式。有的人在和別人談話時,經常把話題扯得很遠,讓人摸不著頭緒,或者不斷地變換話題,讓別人覺得莫名其妙。這兩種人都有著極強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意識,在他的意識中,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裏,而完全擺出我行我素的模樣,讓別人都去聽從他的主張,以他的意見為主導。
一般說來,一個政府官員或一個企業的領導,都會有滔滔不絕談話的習慣。其實,透過這種表麵的現象,可以看出他擔心大權旁落的心理狀態。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喜歡占據優勢地位的人。
隻要我們能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就一定能在輕鬆愉快的閑談中發現對方的真性情,把握其心理,這對我們成功交際是非常有利的。
從言談的細節中辨出真假人性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特別是在言談中,最使我們擔心的,就是對方言語的真實性。我們在閑聊時的話題常常是誇誇其談,真到了關乎自我利益的重要談話中,他人言語的真實性就顯得尤為關鍵。“我要不要信任他?”“他說的話是真是假?”一連串兒的問號在你腦海中揮之不散。
其實,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從言談細節中分析真假。觀察他人言語的細節,會幫助你從側麵悄無聲息地將他看透。
下麵我們具體來解讀這些言談中的小細節,這將會使你更好地解讀出對方的內心秘密。
1.從來不會說錯事情的經過
在別人問及前一天的事務安排時,我們會先大致說一點,然後再進行糾正或補充:“對,我還洗了衣服。”“哦,不是,我先去了趟超市。”生活中的說假話者,多是把事情經過講述得滴水不漏,沒有一點修正。因為這種假定情景已經在他心中演示了多次,又怎麼會說錯呢。因此,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這樣的人。
2.言語中從不涉及自身或是具體姓名
心理學家韋斯曼說:“人們說謊時會本能地把自己從他們所說的謊言中剔除出去。”如果他人在與你談話時從不談及他自己,或是某些人的名字,那就需要你提高警惕了。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性醜聞的案件中,在一次全國講話時拒絕使用“莫妮卡”,而是說“我跟那個女人沒有發生性關係”。
3.注意聲音突變
不管是音調上還是語氣上的突然轉變,都是說話者心思的轉變。例如,你的愛人平時不回家吃飯從不打招呼,而這次卻突然格外溫柔地打電話說他今天不回家吃晚飯了,你不會不起疑心吧?
4.在反複提問之後的言語態度
說假話者往往喜歡蒙混過關,因此對假話一帶而過,因此,如果你對其反複地提問,或是問一些細節上的問題,他很可能就會因心理壓力增大而變得格外不平靜,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這一類人也許會生氣地說道:“我不是告訴過你了嗎!”或者會說:“算了,跟你直說吧。”
5.解讀周圍環境
環境會很大程度地影響一個人的言談。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周圍環境的變化。中國古代有一個叫裴矩的人,是隋朝著名的佞臣,但歸順唐朝後卻成了剛直不阿的忠臣。對他這種前後不一的奇怪現象,很多人不明白,後來元朝名相拜隹作了解釋:“盤圓水圓,盂方水方。”形象透徹地解釋了其原因:隋煬帝是個圓盤子,裴矩當然就是個八麵玲瓏的諛臣;而唐王李世民是個方盤,裴矩當然也就成了個忠直敢諫、有棱有角的諍臣。借用這個故事是想說明在判斷他人話語真假時,也要考慮到他身處的不同環境。
6.以真假笑來判定真假話
真正的微笑是均勻的,對稱的,來得快,但消失得慢,並會牽扯到麵部皮膚,在某處產生皺紋;在說假話的時候示以微笑,或者以假意的笑容來無聲地表達假意的內容,這種假笑是來得比較緩慢的,臉頰兩側有些輕微的不均衡,並且無法帶動眼睛,組成不了一個整體的笑容,這也是言談中我們所應該注意的。
人的一生,真假參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說過假話,聽過假話,因為被假話所蒙蔽而氣惱。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假話是一種生存的策略,正如常言道: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當然,這裏我們不是在讚揚說假話的行為,而是要建議朋友們學會如何識破對方的假話,看懂對方的心理,解讀對方內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