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的意思是說生產一種物品機會成本較少的生產者在生產這種物品中有比較優勢。
在經濟學上,比較優勢主要是用來衡量兩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除非兩個人有相同的機會成本,否則你總會在一種物品上占有比較優勢,而他人則會在其他物品上有比較優勢。
隻要兩個人有不同的機會成本,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以低於自己生產時的機會成本的價格得到一種物品,而從貿易中獲益。這些利益的產生是由於每個人集中於他機會成本低的活動。
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差別產生了交易。每個人都知道,如果一件東西在購買時所付出的代價比自己獨自生產時的費用小,就永遠不要自己獨自生產。例如:裁縫不想製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購買。鞋匠不想製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縫製作。他們都感到,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應當把他們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鄰人處於某種有利地位的方麵,而以勞動生產物的一部分或同樣的東西,即其一部分的價格,購買他們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正是各生產單位對資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況的差別,造成比較優勢的產生,而比較優勢的差別直接導致了社會分工和貿易的產生。
這種專業化的結果是,當每個人都能夠專門地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時,生產就會變得更加有效率,從而整個社會可創造物質財富總量與其整體經濟福利便會有所增加。
當兩個人、企業或國家的生產率進行比較時,經濟學家用了絕對優勢這個術語。生產者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較少,就可以說生產者在生產這種物品中有絕對優勢。如甲加工一個零件需要8小時,乙加工一個零件需要10小時,那麼甲就占有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