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經濟又稱規模利益,指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單位成本下降,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
若廠商的產量擴大一倍,而廠商增加的成本低於一倍,則稱廠商的生產存在規模經濟。一般來說,隨著產量的增加,廠商的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最終廠商擴大規模使得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
產生規模經濟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1)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廠商可以使用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
(2)規模擴大有利於專業分工
(3)廠商可以更為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生產要素
(4)廠商在生產要素的購買和產品的銷售方麵就擁有更多的優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規律經濟理論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生產的批量規模,二是指企業的規模。
這裏所說的企業規模,是指生產同樣產品的若幹生產線聯合成一個經濟實體中形成的經營規模的擴張。這種性質的規模擴張,同樣能產出比分散生產經營更高的效益。這種效益主要來源於企業規模擴大後,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化,企業設備和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並且使企業更具有挑戰性。
規模經濟並不是意味著廠商的規模越大越好,對於特定的生產技術,當廠商的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後,生產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造成規模不經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於廠商規模過大,信息傳遞費用增加,信息失真,滋生官僚主義,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出現規模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