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管理者當然希望自己的企業隨著規模的增大,生產會出現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因為這往往意味著“規模經濟”的實現。
那麼,規模擴大,為什麼很有可能出現規模報酬遞增呢?原因主要有兩個。
(1)大規模生產有助於更好地實現“專業化分工協作”。
(2)除去生產協作的因素外,某些生產要素自身的特性也需要規模經濟。
某些大型設備與小型設備相比,每單位產出的製造費用和維修費通常就要低。這就要求生產必須上規模才能采購此類大型設備。
但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也是存在的,企業一味追求大規模,未必就能實現高效益。
這是因為各種生產因素都是有一定極限的,當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太可能還要追求規模經濟的優勢。否則就往往會發生“規模不經濟”,企業生產變得不合理了。
專業化分工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它不可能無限地加以細分,否則會帶來副作用。專業化分工往往使得工作變成機械化運動,工人變得像一台機器,久而久之,工人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導致效率下降。
同時,生產規模愈大便意味著管理層次愈多,企業內的協調和控製也就愈加困難,作出正確決策以及執行決策,也就需要更長時間,並且執行的有效性很難得到保證。這種管理上的局限性必然會帶來規模報酬遞減。
認識規模經濟的規律,對於我國的企業家是有著深刻意義的。企業家追求擴張,這個目的沒有錯,但是一定要在核心業務做實做強的基礎上進行。隻有在一切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企業規模變大,實現長久的規模經濟才會水到渠成。
人多了,力量又未必大。規模和效益之間並非單純的正比關係,而是由多方麵的因素共同決定。管理者急於做大企業,而忽視了對規模和效益之間內在規律的掌握,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