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增長,我國的貧富差距正在逐步拉大,綜合各類居民收入來看,基尼係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總人口中 20%的最低收入人口僅占收入的份額的 4.7%,而總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總收入份額的50%。
但同時,我們也要科學理解基尼係數,不能產生“基尼恐慌”。
國際上有些基尼係數超過0.4警戒線的國家,當年似乎都沒有發生動亂。而發生動亂的國家,原因非常複雜,有政治的、宗教的、民族的、國際的,也有經濟的,但有好些並非收入差距擴大直接引起的。
從我國情況來看,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政治穩定、經濟迅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就業規模逐年擴大、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1978 年,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有2.5億,可是到2006年的時候,這一數字降到了2148萬。收入差距雖然擴大了,但人們的收入水平是在逐年上升、提高的,而不是停滯和下降的。
這些年政府加大扶貧力度,擴大就業規模,“十一五”規劃更明確提出,“要更加關注公平”。這就是說,我們國家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在科學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總體而言,基尼係數是一個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對此,要科學認識,科學運用。我們也應相信,當前我國存在的收入差距、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一定會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逐步解決。
麵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地域來測算和比較基尼係數時,需要謹慎地講求科學運用。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呈現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各地區的基本物價水準和生活費用指數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而基尼係數評價指標體係,是產生於市場經濟發育比較充分、人口比較少、地區差異比較小、城鄉二元結構基本消除的西方社會。這些就要求在應用基尼係數時,應作正確的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