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697—782),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父親郭敬之,曆任綏、渭、桂、壽、泗五州剌史。郭子儀體貌俊偉,以武舉成績優異,補左衛長史。累遷單於副都護、振遠軍使。他長期供職北方,過著戎馬生活。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今內蒙烏拉特中旗)使、左衛大將軍。天寶十三年(754),郭子儀年近花甲之年,任天德軍(內蒙五原)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靈武郡太守,由北路東進,屢敗叛軍,斬叛將圍萬頃,繼而收複雲中(大同)、馬邑(山西朔縣),向東進入東陘關,這一連串的戰績,使郭子儀得到禦史大夫的官職。天寶十五年(756),叛將蔡希德攻陷常山郡(河北正定),河北盡失。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率師下井陘(xínɡ),拔常山,然後攻入趙郡,俘敵四千。叛將史思明收集亡散士卒,合兵五萬,郭子儀、李光弼屯駐恒陽(河北曲陽),深溝高壘,堅壁自固,叛軍來則守,叛軍去則追。白天炫耀軍威,夜間偷襲敵營,使史思明將士終日不得休息。當敵軍疲憊不堪之際,郭子儀率軍出擊,於嘉山大敗史思明,殺敵四萬,史思明狼狽逃至博陵(河北定縣)。於是,河北中部十餘州郡深受鼓舞,紛紛誅殺叛軍,歸順朝廷。

正當郭子儀在河北勝利進軍,準備直搗叛軍老巢範陽的時候,唐軍在潼關堅守的哥舒翰被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叛軍長驅直入,占領了長安。郭子儀聽到潼關失敗,率軍退入井陘,河郡縣又為叛軍占領。

長安陷落,玄宗倉惶出逃四川,馬嵬(wéi)驛發生兵變,奸臣楊國忠被處以死刑。最後,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即帝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做了宰相,並兼為朔方節度使。唐肅宗準備大力調整部署,反擊叛軍。當時肅宗周圍,文武官員不滿三十,軍事完全依賴郭子儀。先是叛將阿史那從禮率眾數萬,進攻朔方,郭子儀主動進攻,雙方大戰於榆林境內,郭子儀大敗叛軍,殲敵三萬,俘虜一萬,保衛了靈武。接著,郭子儀揮師南下。當時兩京均在叛軍手中,唐軍要取兩京,必須先得河東。於是郭子儀先派心腹潛入河東為內應,然後又率大軍過黃河,河東一下為之收複。

唐肅宗急於收複兩京,於至德二年四月,任命郭子儀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攻克兩京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身上。郭子儀率軍進至鳳翔,及後再由鳳翔向長安推進。在長安西,郭子儀與十多萬叛軍展開激戰,殲敵六萬餘,長安叛軍首領張通儒棄城東逃。被叛軍占領一年多的都城長安遂為唐軍收複。官軍入城,市民夾道歡呼。休整三天後,郭子儀率軍繼續東進。十月,安慶緒遣兵十萬至陝州,經過激戰,叛軍大潰,安慶緒聞主力潰敗,渡河退保相州,郭子儀不戰而攻克洛陽。繼而河南、河東、河西之亂皆平。十一月,郭子儀自洛陽入朝,肅宗遣儀仗隊迎於壩上,他感激地說:“我的家國,由卿再造。”入朝後,唐肅宗即加封郭子儀為代國公、司徒。

前後百戰出生入死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郭子儀拜為中書令。九月,朝廷令郭子儀等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為主攻部隊,李光弼等兩節度使為配合,討伐安慶緒。肅宗為了協調兩軍的關係,又任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負責節度諸軍,實際上成了部隊的最高統帥。十月,郭子儀率兵過黃河,圍衛州。安慶緒率兵七萬傾巢出動,分三路救衛州。郭子儀把三千弓箭手埋伏於營垣之中,自己假裝失敗,叛軍不知是計,追到營垣,伏兵全部起來射叛軍,箭如雨點,安慶緒大敗而退,郭子儀乘勝率部追擊,擒殺安慶緒弟弟安慶和。此次戰爭,叛軍被斬首三萬,安慶緒遭到慘重地打擊,走投無路,隻得退走鄴(yè)城,向史思明救援。於是史思明從範陽發兵十三萬,南下攻占魏州,成為與安慶緒遙相呼應的犄(jī)角之勢。乾元二年(759)二月,史思明率軍,抵達鄴城,他們假扮成唐軍,搶掠唐軍運糧船隻,唐軍糧缺軍心不穩,加上魚朝恩又從中掣肘掣(chè)肘:拉住胳膊。比喻阻撓別人做事。,唐軍被史思明擊敗。這樣一來,各節度使隻得相繼退兵,郭子儀也被迫退保洛陽。史思明進入鄴城,叛軍發生內訌(hònɡ)內訌:集團內部由於爭權奪利等原因而發生衝突或戰爭。,史思明殺了安慶緒,讓兒子史朝義留守鄴城,自己返回範陽,當了大燕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