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退保洛陽後,唐肅宗任命他為東畿(jī)、山東、河東諸道行營元帥,暫時為東都留守。對鄴城之敗應負主要責任的魚朝恩,反倒打一耙,向唐肅宗進讒言,把鄴城之敗歸罪於郭子儀。唐肅宗偏聽讒言,七月郭子儀被召回京師,免去朔方節度使、諸道行營元帥之職,而以李光弼代之。

郭子儀罷官以後,在京賦閑。寶應元年(762)二月,太原、絳州兩地駐軍作亂,殺將帥,搶掠不止,朝廷才又起用郭子儀為朔方、河中等節度使行營及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晉封為汾陽郡王,出鎮絳州。

離京赴任之前,郭子儀要求進見唐肅宗,當時肅宗正生病,推托不見。郭子儀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此次不見到陛下,死不瞑目。”唐肅宗這才把這位六十多歲的老將召進臥內,並對他說:“河東之事,全權委托愛卿去辦了。”郭子儀受命絳州,果斷地擒殺了四十餘個首領,河東局勢馬上穩定了下來。八月,郭子儀處理完軍務回朝,當時肅宗已死,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專權於朝政。程元振嫉妒功高任重的郭子儀,屢屢進讒言誣陷他。郭子儀自己請求解除節度使和副元帥的職務,唐代宗順水推舟將郭子儀的兵權再度剝奪。程元振對郭子儀繼續進行誣陷、迫害,郭子儀感到非常惱火、他上書申訴,還把唐肅宗先後褒獎他的一千餘件詔書上交給唐代宗。代宗看後安慰他說:“大臣憂疑,這是我的過失;我非常慚愧,請您不要憂愁了。”不久,唐代宗發動對安史之亂最後一個頭目史朝義的進攻,任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這次戰爭可惜由於程元振、魚朝恩的反對,郭子儀沒有隨行,仍在京城閑居。

坐鎮西北保衛邊疆

寶應二年(763),曆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被平定。當年十月,吐蕃又攻入關中,占據奉天、武功,整個京師為之震動。代宗急令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鹹陽,郭子儀長期閑居在家,出征時僅隨行人馬二十人。吐蕃二十萬人,布營數十裏,已渡過渭河,直逼長安。不久吐蕃攻入長安,代宗出逃。郭子儀率軍前往商州,在商州招集逃亡士卒,得四千人,軍勢才稍為旺盛。他從藍田出發,虛張聲勢,夜間點燃無數火把,吐蕃以為唐軍眾多,驚懼棄城而去。郭子儀進入長安,京城這才安定。代宗從陝州回到長安,慰勞郭子儀說:“我早沒有重用愛卿,才到了如此地步。”

郭子儀的一生,大部分是在馬背征戰中度過的。晚年,他長期坐鎮西北,處理吐蕃、回紇、吐穀渾等部落的關係,繼續為唐王朝的穩定竭盡力量。

前麵說過,郭子儀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了大功,他不僅是善於用兵打仗的元帥,也是一位辦事公正、不徇私情的大臣。

郭子儀治理軍隊,一向紀律嚴明。他早年擔任將領的時候,在軍中定下一條紀律:誰要是無緣無故地騎馬在軍營中亂走,就要受到處罰。郭子儀的夫人有個奶媽。有一次,奶媽的兒子違反軍紀,騎著馬在軍營裏蹓躂。郭子儀手下的一個軍官把他抓起來,重重地打了幾十軍棍,把他打死了。郭子儀的幾個兒子跑到父親跟前哭訴,說這個軍官連他們母親的麵子都不給。郭子儀聽了十分生氣,把幾個兒子狠狠教訓了一頓,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尊重執法嚴明的軍官,反而要袒護違反軍紀的人。

又有一次,河中(今山西省境內)的一些軍官作亂,把主將李國貞殺死了。朝廷派郭子儀去統率那裏的兵馬。帶頭殺害李國貞的軍官王元振聽說郭子儀要來,就到處宣揚李國貞的壞處,說郭子儀的好話,想用這種辦法討好郭子儀,郭子儀知道,李國貞是個正人君子,王元振這班軍官常常違犯軍紀,魚肉百姓,受到李國貞的處分,因而他們存心報複,對李國貞下了毒手。所以郭子儀不聽王元振那一套,一到任就把他們捆了起來,嚴厲斥責他們說:“你們殺了主將,要是敵人趁這個機會來攻城,怎麼抵抗?

你們這樣無法無天,軍隊裏不能容納你們這樣的人?”王元振沒法辯解。郭子儀下令把王元振等幾個帶頭作亂的人殺了,平息了這場暴亂。

唐朝有個叫仆固懷恩的大將,曾經領兵討伐過史朝義的叛亂。他仗著自己立過戰功,不聽朝廷的調遣。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他招引吐蕃和回紇軍隊一共好幾萬人作亂,沒想到半路上仆固懷恩就病死了,這兩支少數民族的軍隊把長安北麵的涇陽包圍了起來。郭子儀正好在這裏坐鎮指揮,可是唐軍隻有一萬多人,形勢十分不利。郭子儀認為,兵力懸殊,不能硬拚硬打。唐朝和回紇的關係本來很好,兩次從安史叛軍手裏收複長安和洛陽,都借用了回紇的軍隊,況且仆固懷恩已經死去,吐蕃和回紇之間,由於爭兵權產生了矛盾,兩家的軍隊已經分開了。因此,他決定拆散兩家的聯盟,說服回紇和唐軍聯合起來,攻打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