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不是科學,不是邏輯,而是一種雍容豁達的生活態度,是用巧妙的手段來宣泄情感而又不致造成傷害的一種方式。隻有把握了幽默隻屬於人的情感、人的心靈這一本質,才會瀟灑自如地突破常規,用看似荒謬的理由去解釋生活,解釋自己與他人,為生活製造一點笑聲,一點樂趣。歪解幽默法最常用於自嘲。
例2
某人有一次在宴席上問魯迅:“先生,你為什麼鼻子塌?”
魯迅笑答:“碰壁碰的。”
這個回答裏麵,既有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自己生活經曆坎坷的嘲諷,這樣豐富且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與“塌鼻梁”這樣一個具有醜陋因素的自然生理特征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無法言喻的幽默感。
例3
有人問一個作家:“你為什麼能寫那麼長的大部頭小說?”
作家答道:“因為我有失眠症,晚上隻好做點文字遊戲來解悶。”
這種自嘲中都透著一種自信,而不是把自己說得一文不值。
歪解幽默法作為一種幽默技巧,並不神秘,也不深奧,隻要是出於表達情感的需要,隻要是不那麼死心眼地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那麼,在日常交際中,誰都可以用它幽默一下。
比如,有人問你:“你怎麼越來越年輕了,是用什麼美容霜?”你可以說:“我用的是不花錢的‘哈哈霜’。笑一笑,十年少嘛。”“你怎麼這麼瘦”“幹我們這行都是屬‘老鼠’的,就會‘咬文爵字’,吸收的全是墨汁,能不又黑又瘦嗎?”這樣的幽默,我們不是一樣可以製造出來嗎?”
俗話說得好:“理兒不歪,笑話不來。”
願你能用你的歪理逗得大家東倒西歪。
5.移花接木,偷換概念偷換概念法就是把概念的內涵暗暗地偷換或轉移,概念被偷換得越離譜、越隱蔽,概念的內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強烈。
因為幽默是一種情感思維方法,它與人們通常的理性思維方法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對相同之處,人們不用細心鑽研,就可以自發地掌握;而對於不同之處,許多幽默感很強的人雖已掌握,但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以通常的思維方式去代替幽默的思維方法,其結果自然是幽默的消失。
幽默的思維和通常的理性思維至少有兩個方麵是不同的。
一是在概念的使用和構成上;二是在推理的方法上。
那麼,概念在幽默中有什麼特殊表現呢?
通常人們進行理性思維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概念的含義要穩定,雙方討論的得是同一回事。或者自己講的、寫的同一個概念的前提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成了聾子的對話,各人說各人的。同一概念的含義變過來變過去,就是語無倫次,這是人們很容易發生的。
所以,邏輯學要求,說話、做文章、思考問題時概念要統一。這叫“同一律”,違反了這條規律,就是偷換概念。
由於同一概念常常並不是隻有一種含義,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常用的概念往往有許多種含義,因此常常會導致概念含義的轉移。然而,對於幽默感的形成來說,好就好在這樣的概念默默的轉移和偷換。
例
從前,有個財主特別吝嗇、奸詐。長工們工作一整年不但拿不到分文工錢,反倒欠他不少債。因而再也無人肯給他幹活了。財主無奈,貼出告示,願出高價雇人幹活。
這時,有個年輕人叫倪剛的,願意給他幹活,財主答應給他一年三十塊大洋的工錢。但定下兩條規定:一是別人不吃的東西你都得吃;二是別人不幹的活你都得幹。如果違反一條,就扣除全年的工錢,倪剛全都答應了。
這天,正逢中秋節,財主家的祖先靈位前擺滿了肉果之類的供品。倪剛從內地回來,看到滿桌供品,抓起就吃。財主氣壞了,要扣除他全年的工錢,可是倪剛不慌不忙地說:“老爺,你不是說別人不吃的東西我都得吃嗎?我看到供品在這兒放了一整天都沒人吃,我才吃掉。我正是按你的吩咐做的,你憑什麼扣我的工錢呢?”財主一下就被問住了。
大年初一這天,財主又叫倪剛出去幹活,並說:
“別人幹什麼,你也幹什麼,反正不能呆在家裏。”倪剛出門看見有一家死人在路邊挖墳坑,於是他跑到財主家的田地也挖了一個墳坑。財主知道後,氣得兩眼發直,破口大罵倪剛:“你這喪門星,大年初一敗壞我家的財路,一個子也別想要,還不快滾!”可是倪剛又理直氣壯地回答財主說:“是你硬要我今天去田地幹活,並說,別人幹什麼,我也幹什麼。你又憑什麼不給我工錢呢?”
財主氣得沒法,又怕倪剛力大無比,弄僵了不好收場,隻好乖乖地照付了三十塊大洋給倪剛。
倪剛兩次對付財主的辦法用的就是偷換概念法。財主說的“別人不吃的東西”這一概念顯然不是指供品之類,而是指殘湯剩菜之類,倪剛便巧妙地偷換了一下概念,以前者來代替後者。由於這一概念具有多樣性,財主沒有明確概念的內涵,又能怪誰呢?
同洋,“別人幹什麼”中的“什麼”也是一個多義性的概念,沒有確指。在財主的腦中,它當然不會是指“墳坑”一類,而是指別的活,但倪剛卻巧妙地偷換了概念,用幽默的智慧戰勝了吝嗇、奸詐的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