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1 / 3)

6.從怒轉諧的化怒為趣法

化憤怒為趣味就是在特殊情況下,抓住時機把憤怒轉化為幽默。不管多激憤的言行,隻要把它誇張到非常荒誕的程度,憤怒的情緒就能緩和,因為荒誕到極點就產生了虛幻性。

憤怒與幽默是完全不相關的。幽默是一種寬容大度的表現,幽默家的本領不是放任自己怒氣衝天,而是抑製怒氣,化解怒氣。

憤怒則是直接針對所要攻擊的對象,一旦攻擊,輕則怒目而視,悻悻不已,重則惡意漫罵,大動幹戈。憤怒離幽默甚遠,當情感緊緊被傷害對方的意向所控製,就很難從中解脫出來,更不可能從另一方麵著想,去考慮對方的自尊或對對方的愚昧作悲天憫人的退讓,更不可能對自己作冷靜的審視,作自我調侃。所以,隻有具有幽默感的人才能化怒為趣。

例1

古時有位李老頭在自家街口兒買了一條圍巾往回走,碰到鄰居的一位女孩,她也買了一條,並高興地對李老頭說,她今天隻花了100錢,就買到了一條漂亮的圍巾。

李老頭一聽,頓生怒火,轉身去找那擺攤的小青年。

“喂,你剛才賣給女孩子100錢而賣給我是150錢,你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她是我的親戚,老頭子,你知道嗎?”

老頭子一聽,二話不說,又拿了一條圍巾就走。

小青年緊追上前:“你怎麼不付錢就走?”

“因為咱們是親戚,我是那女孩的爸爸呀!”

“啊……”

李老頭怒中生智,抓住時機,歪打正著。小青年的話是想氣李老頭,李老頭同樣也攀親。由於都是假親戚,以假對假就產生了一種荒誕,這樣荒誕到極點上,可笑的特點就淹沒了令人惱火的特點。

以憤怒轉向詼諧是很困難的,如果荒誕達不到這樣的極端,是不能令人在怒火中燒之餘笑出聲來的。

例2

有一次,大書生與一小書生外出趕考,住在同一家客店。因忙於趕路,清晨兩人就梳洗起來。可是店裏隻有一把梳子和一麵鏡子。小書生嫌大書生髒,便有意戲弄道:

“梳子你先用左邊,我後用右邊。”

大書生一聽很生氣,瞅了瞅鏡子,說道:“那這麵鏡子你先用後麵,我再用前麵吧!”

小書生聽後無言以對,自愧不如。

在人際交往中,要使對方化怒為笑不是簡單的事,並非隻要你荒誕一下,對方的情緒就一百八十度地大轉變了,這還得有其他的條件配合才成。

例3

孫某下班回家。

鄰人怒氣衝衝地對他說:“你的兒子用石子砸我們家的玻璃窗。”

孫某說:“投中了嗎?”

鄰人說:“幸虧沒有投中。”

孫某說:“那不是我的兒子,他是百發百中的。”

原來他的兒子並不在家,到外婆那裏了。有了這個條件,對於突如其來的攻擊,自會臨危不亂,充滿了反擊的信心,一旦對方明白,彼此就都會從原來的憤怒心情中解脫出來,這比一本正經地辯解自然要有效的多。可見有幽默感的人的聰明,在於把握每個難得的機會。

7.先縱後擒的欲擒故縱法

欲擒故縱法,即先假定對方的觀點是對的,然後合乎邏輯地推出荒唐可笑的結論,簡而言之為引伸歸謬,設真推假。

欲擒故縱法在不便直說或不願說明的場合下都可使用,關鍵就在於處理好“縱”與“擒”的關係。它的訣竅是:明看是放,順著他人的意思說話行事;暗中卻是收,迫使對方就範。

“縱”的語言形式要設計得巧妙,要達到表麵上看起來是縱,實質上卻蘊含著擒的內容。即可以先縱後擒,也可以縱中有擒,縱擒合一。

例1

據說明朝時,四川的楊升庵才學出眾,中過狀元。因嘲諷過皇帝,所以皇帝要把他充軍到很遠的地方去。朝中的那些奸臣更是趁機要公報私仇,向皇帝說,把楊升庵充軍海外,或是玉門關外。

楊升庵想:充軍還是離家鄉近一些好。於是就對皇帝說:“皇上要把我充軍,我也沒話說。不過,我有一個要求。”

“什麼要求?”

“任去國外三千裏,不去雲南碧雞關。”

“為什麼?”

“皇上不知,碧雞關呀,蚊子有四兩,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充軍到碧雞關呀!”

“唔,……”

皇帝不再說話,心想:哼!你怕到碧雞關,我偏要叫你去碧雞關!楊升庵剛出皇宮,皇上馬上下旨:

楊升庵充軍雲南!

楊升庵采用“先縱”的方法,粉碎了奸臣的打算,達到了自己要去雲南的目的。

例2

日本大銀行不允許職員留長發,因為留長發會給顧客留下頹廢和散漫的印象,有損銀行的聲譽。

有一次,一家銀行的經理和人事部接見一批經過筆試合格的考生,發現其中有不少留長發的男子。為了能使這些留長發的考生都剪短發,人事部主任在致詞時,沒有正麵提出要求,而是充分運用了他傑出的口才和幽默感,隻說了幾句話,便使留長發的考生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他是怎麼說的呢?

人事部主任留著陸軍式的發型,他說:“諸位,敝行對於頭發的長短問題,曆來持豁達的態度,諸位的頭發隻要在我和經理先生的頭發長度之間就可以了。”

眾人立即把目光投向經理,隻見經理先生麵帶笑容站起來,徐徐脫帽——露出了一個光頭。

人事部主任使用的就是欲擒故縱法,他的本意是要求考生們都留短發的,但他卻不直接說出來,而是故意表現出一種豁達的態度,似乎他們的要求並不高。

表麵上看來,銀行對於頭發長短問題曆來持“豁達的態度”,好像是“縱”,實際上,“諸位的頭發長度隻要在我和經理先生的頭發長度之間就可以了”,卻是“擒”。他是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了同一個概念。

邏輯學常識告訴我們,有時同一個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有時不同的語詞卻可以表達相同的概念。人事部主任所說的兩句話,表達的顯然是同一個概念,他們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含義。

這種欲擒故縱法,很有效力,一是增加了幽默感,從而使他的要求更易於為對方所接受。因為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同一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其客觀效果是不一樣的。二是先放後收,使對方難以討價還價,隻得照辦。

8.叫人有苦難言、指桑說槐

指桑說槐既可達到己方目的,又不授人以柄,避免了正麵衝突。此法的技巧主要表現在應對語聽的選擇上,要讓“槐”聽明白是說“槐”,但又抓不住把柄,叫對方“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人類的語言非常奇妙。它的功能變化萬千。同樣一個詞語,隻要換一種語言環境,意思和味道就很不一樣了。不懂得這門道的人,是很難利用語言的這種活性來開拓他的幽默途徑的。

例1

魏晉時,謝石打算隱居山林,奈何父母之意難違,不得已在桓公手下做司馬。一次,有人送桓公草藥,其中有一味名叫遠誌。桓公問謝石:“這藥又叫做小草,為什麼同是一物而有兩個名稱?”

謝石一時答不上來,郝隆當時在座,應聲說道:

“這很好解釋,隱於山林的就叫遠誌,出山就叫小草了。”

謝石聽到此處,滿臉愧色。

魏晉時人們崇尚回歸自然,並不以官宦為榮,隱居山林,過閑雲野鶴似的生活是非常時髦的舉動。郝隆這裏正是指桑罵槐,表麵上解釋是草藥的名稱,實質上是嘲諷謝石,而謝石即使想反攻也無從下手。

指桑說槐的特點就在於巧妙地利用詞語的多義性或雙關性等特點來做文章。說話者說出的話語,從字麵上的意思看似乎並不是直接針對對方,但話語中卻暗含了攻擊對方的深層意思,使對方雖有覺察卻又抓不住把柄,隻好啞巴吃黃蓮,自認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