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蘋如(1918—1940),浙江蘭溪人,中日混血兒,民國名媛,革命英烈。
鄭蘋如的父親是國民黨元老鄭鉞(又名鄭英伯),曾留學日本法政大學,獲法律學士學位。留學期間參加日本同盟會,支持孫中山。曾任上海複旦大學教授。與陳果夫、陳立夫的堂弟,國民黨上海地區負責人、“中統”特務陳寶驊關係甚密,交往頻繁,因此成了陳寶驊工作上的幫手。母親是日本人木村花子,武士家族後人,是鄭鉞留學日本時結識的,婚後曾經移居中國,改名為鄭華君。鄭鉞與木村花子先後育有二子三女,鄭蘋如是他們的第二個女兒,當年上海第一大畫報《良友畫報》曾將鄭蘋如作為封麵女郎,她的名媛身份和大家閨秀相貌讓該封麵大獲好評。上海淪陷後,由於陳寶驊的關係,鄭蘋如秘密加入中統,成了中統的女情報員。她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混跡於日偽人員當中獲取情報。日本首相的兒子近衛文隆曾一度被她深深吸引,她打算綁架此人,希望借此結束中日戰爭,後被上司製止該計劃。她曾參與暗殺日偽特務頭子丁默邨,因暴露身份而被捕,但她咬定是為情所困而雇凶殺人,此事成為當年上海灘重大花邊新聞之一。1940年2月,她被76號特工總部首領李士群瞞著丁默邨秘密處決於滬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連中3槍,時年23歲。
鄭蘋如臨刑前神色從容,其遺言有兩個版本,一為對劊子手說:幹淨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塗。另一個版本為:這樣好的天氣,這樣好的地方!白日青天,紅顏薄命,竟這樣撒手西歸!我請求你,不要毀壞了我自己一向所十分珍惜的容顏。
鄭蘋如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她與姐姐、弟弟、妹妹的童年是在日本度過的,直到11歲時才隨母親回到上海。她曾就讀於上海市北中學、大同中學及民光中學,學生時期的她不僅人長得漂亮、舉止大方,而且聰明好學、興趣廣泛,還喜歡柔道及演話劇。
1931年3月12日的《國畫時報》,刊登了一幅鄭蘋如演出時的劇照。由此,鄭蘋如被老師和同學稱為“校園明星”。
鄭蘋如也確有過明星夢,她非常崇拜胡蝶、阮玲玉等上世紀30年代大紫大紅的大牌女明星。當時南京路上的王開照相館很有名,一些男女大明星都在那裏拍明星照。每當看到王開照相櫥窗內擺出大明星的漂亮照片時,她就會駐足欣賞。進入大學以後,鄭蘋如還曾通過朋友,想到當時上海有名的明星影片公司當演員,但其父是一個傳統觀念很重的人,斷然否定了鄭蘋如當演員的要求。演員當不成,明星夢無法實現,她轉而迷上了拍明星照,她時常到王開照相館模仿一些明星的姿態拍照,有的還被陳列在了王開照相館的大櫥窗內。
鄭蘋如雖然出生在日本,並有日本人的血統,但她特別熱愛自己的祖國,這同她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有關。鄭蘋如時常跟著父親進出同盟會老朋友於右任、陳果夫和陳立夫等人的家,父親的這些老朋友都很喜歡鄭蘋如,視同自己的女兒一樣。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上海人民與十九路軍同仇敵愾,奮力抗擊侵略者。在這場上海保衛戰中,鄭蘋如買了慰問品跟著慰問隊上前線慰問抗日將士,為負傷的將士們洗衣、倒水、擦臉。鄭蘋如還自己花錢印了許多宣傳抗日的傳單,與同學們一同到浦東張貼和散發。在學校組織的抗日愛國文藝演出中,鄭蘋如自編自演的話劇《抗日女生上前線》博得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1937年春,鄭蘋如畢業於上海法政學院春季班。23歲的她正墜落在甜蜜的愛河之中,打算秋天與時任上海航空作戰大隊小隊長的未婚夫王漢勳到香港旅行結婚。
天有不測風雲。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全麵侵略戰爭,同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鄭蘋如積極支持抗戰,除了捐錢捐物,還幫助未婚夫王漢勳為戰友家屬做事:一些航空戰士在與敵機作戰中犧牲,家屬需要幫助與慰問,鄭蘋如就帶上禮品一戶一戶登門探望與慰問。
1937年11月11日,晚6時左右,正在伏案撰寫抗日話劇劇本的鄭蘋如忽然聽到窗外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叫著她的名字,鄭蘋如打開門,來人是她的未婚夫王漢勳,他是來向鄭蘋如告別的。航空作戰大隊接到命令將於午夜西撤,王漢勳深知,這一別也許將永遠天各一方,為了再見鄭蘋如一麵特地趕來。王漢勳從衣袋裏摸出了一張他新近拍的全身照,照片的背麵寫著:“親愛的蘋如,留念!永遠愛你的漢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