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潘玉良:漂泊天涯的“一代畫魂”(1)(1 / 3)

潘玉良(1895—1977),原姓張,後隨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張玉良,字世秀,江蘇鎮江桐城人,出生於江蘇揚州。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

幼年時就成了孤兒,14歲被舅舅賣給了妓院作歌妓,17歲時被蕪湖海關監督潘讚化贖出,納為小妾。熱愛藝術的她,於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績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朱屺瞻、王濟遠學畫。1921年畢業後,又考取安徽省公費津貼留法的資格,成為裏昂中法大學的第一批學生,但她到法國一個月後,就投考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兩年後成為巴黎國立美術專門學校油畫班的插班生,與徐悲鴻同學。1925年她以畢業第一名的成績獲取羅馬獎學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進入羅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學習油畫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上榮獲金質獎,打破了該院曆史上沒有中國人獲獎的記錄。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術教育成為畫家的極少數例子。她一生作油畫、水墨畫、版畫、雕塑、素描、速寫多達4000多件,巴黎市政府收藏有她的作品,其中數件經常陳列於塞努希博物館。她的作品,以色彩豐富、明亮見長,女性裸體始終是她的創作主題。

蚌是曆經沙粒的打磨,才成為圓潤的珍珠;優秀的女人則是曆經“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磨難,才愈發顯得光彩照人起來。潘玉良也不例外,關於她的出身是這樣的:1歲時喪父,2歲時姐姐死了。一下子失去兩位至親,玉良的媽媽無論怎樣都難以承受,夜夜哭時時念,到了玉良8歲時唯一與之相依為命的母親也不幸鬱鬱離開了人世。失去了生存支柱,孤苦伶仃的她,被舅舅收養。在舅舅家眨眼過了6年,女孩子到了14歲是最招人注目的時候,俗稱剖瓜時節。此時的潘玉良明眸皓齒粉麵含春,似蓓蕾一朵,令人見了都想注目一番。這時,窮怕了的舅舅起了歹心,偷偷哄著將她賣給了蕪湖縣城的怡春院,當了雛妓。在妓院3年之中,她因拒絕接客,逃跑10次,毀容上吊過數回,幸虧遇到蕪湖海關監督潘讚化多次相救,並且替她贖身,她才跳出火坑。

17歲那年,潘玉良遇到了改變了她一生命運的男人——潘讚化。經過怡春院3年的技藝調養,潘玉良已成為這裏響當當的頭牌。海關監督潘讚化來蕪湖上任,當地政府及工商各界同仁為減免有關費用而舉行盛宴,為新任監督接風洗塵,商會會長特意讓潘玉良獻上弦歌助興。第一次給這麼大的人物以曲助興,她還真是有些慌亂,經過深深的吐氣之後,才回到狀態裏。隻見她撫好旗袍坐定,纖手輕撥琵琶,朱唇慢啟,一曲珠圓玉潤的《卜算子》古調就在怡春院的金粉大廳內婉轉回蕩開來了: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這悲悲切切的曲,一聲聲,一字字,唱的是南宋天台營妓嚴蕊也是她自己。弦歌落定,潘讚化即動了惻隱之心。商會會長看得真切,當即附耳說道:“玉良姑娘隻賣藝不賣身,現在還是個雛呢。”潘讚化當然明白這話的意思,但是他裝作無所謂地隻是“哦”了一聲。

夜幕四合,潘讚化準備睡下,仆人來報:“大人,有個商會會長送來的漂亮姑娘求見。”漂亮姑娘?會長?潘讚化馬上明白了會長的意圖,有心見上一麵,但是想到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當即回絕道:“我睡了,叫她回去!”話剛出口,又覺得不妥,趕著補充道:“你告訴她,明天上午如有空,請她陪我看蕪湖風景。

”此時,潘讚化心裏已明白了會長送來的姑娘,一定是白天彈琵琶唱曲的那個文靜雅致的姑娘,他心裏喜歡,但尚未做非分之想。

這邊,潘玉良回到怡春院,就劈頭蓋臉挨了一頓罵。她關上房門,委屈就和著淚意湧了上來,她在想,如果自己不是商會會長那釣魚上鉤的餌,那該多好。

那一晚,她睡得頗不踏實,第二天,她起了個大早,梳洗打扮停當,奉命陪潘讚化出遊了。她像個木頭人一樣,隻知道跟在潘讚化的身後,亦步亦趨,根本不能勝任導遊的角色。然而潘讚化沒有因此輕看她,也沒有把她隻當做一個伴遊的煙花女子。他是個知識淵博的人,對蕪湖的風景名勝並不陌生,反而耐心地給她講述風景名勝的曆史和典故。潘讚化講故事的時候,聲音平緩,那一刻,玉良聽得真切,幾乎忘了自己身份的低微,更忘了世人的冷眼和歧視,她感到潘讚化有學識,平易近人,遂產生了愛慕之心。待夜幕降臨時,潘讚化吩咐車夫:“送張姑娘回去!”潘玉良突然雙膝跪地懇求道:“大人,求求您,留下我吧!”淚水盈盈,全身微顫,死死跪著不起,潘讚化遂彎腰牽了玉良的雙手,玉良執著不起,緊緊握著潘讚化的手,還就勢把臉乖巧地趴在他手上。潘讚化問她為什麼要這樣?

玉良鼓足勇氣說:“他們把我當魚食,想釣你潘大人上鉤,一旦你喜歡上我,就找你討價還價,給他們貨物過關行方便,否則就以你狎妓不務關務,敗壞你的名聲!你若趕我回去,他們就說我無能,找流氓來糟蹋我,我知道大人是正派人,留下我對你不利,但我無奈啊!”潘讚化急問:“他們是誰?”玉良答道:“商會馬會長和幹媽他們……”潘讚化的心疼了,煙柳巷裏難得有女出汙泥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