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感悟人生(2)(1 / 2)

吳老深知人才是立業之本。他把育才舉賢、培養人才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生提攜後人,桃李滿天下。他潛心研究國外發動機前沿技術資料,親自翻譯和編輯,提供給科研人員學習參考。對於所裏有潛力、有發展前途的科技“尖子”人員,他言傳身教、精心培養,經常親自為他們教授英語和專業知識。他關心科研人員的生活,時常用自己的工資幫助生活困難的同誌。他擔任多個發動機廠所的主要技術領導近30年,為航空發動機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骨幹,後來許多人都成長為航空發動機廠所的技術領導或學科帶頭人,有的已成長為院士,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為我國航空發動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1980年,我國按引進專利生產的斯貝發動機,按合同規定需要送到英國去進行高空模擬考核試驗,國家派時任430廠技術副廠長的吳老帶隊。吳老喜出望外,終於有機會學習國外高空台建設的經驗了!在確定出國人員名單時,吳老認為,高空台對於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研製有著重大意義,就主動提出從430廠拿出6個出國名額給624所,從624所選調6名同誌隨同他們一起到英國參加高空台考核試驗,吳老指定我擔任組長。當時剛剛改革開放,能夠出國學習的機會非常少,機會難得。把自己廠裏的出國指標分給別的單位,有些同誌認為吳老是“胳膊肘往外拐”。但吳老站在國家利益的大局上,為了我國高空台技術的突破和發展,他力排眾議,堅持正確主張,並特別囑咐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既要完成好斯貝發動機的考核試驗,又要學習好英國先進的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技術,回國後將我國自己的高空台建設好,調試好。”

在英國羅·羅公司工作期間,64歲的吳老不顧年高體弱,帶領20多名技術人員,連續奮戰6個多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當時中英雙方人員每天兩班倒,而吳老卻經常“連軸轉”,從早上9點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吳老這種不畏疲勞、忘我工作的精神,不僅深深地感動了隨行的中方人員,而且也讓英國的同行欽佩不已。回國後,他又立即組織我們編寫技術總結,出版了約120萬字的“三大冊”報告,這些資料對我國高空台的建設,特別是對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研究和調試試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

經過近30年的努力,1995年,被譽為“亞洲第一台”的高空台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我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擁有高空台的五個國家之一。高空台的建設成功,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加快了我國追趕世界航空發動機先進水平的步伐,書寫了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輝煌篇章!

吳老根據自己從事發動機型號研製的切身經驗與教訓,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認識到,發動機型號研製久攻不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預研基礎不夠,技術儲備不足。他積極建言呼籲,促進開展發動機預先研究工作,推動“動力先行、預研先行”的指導思想逐漸成為共識。

在吳老年逾古稀,從發動機設計研製的一線來到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工作以後,他仍密切關注著國內外技術發展的趨勢和動向。1983年,他擔任主編,主持了我國第一部《軍用航空發動機通用規範》的編寫與製定工作,並為這一標準的推廣應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我國的發動機研製工作走上了規範化的發展道路。

1985年12月,在株洲331廠召開的科技委發動機專業組會議上,大家對於能否堅持走“自主研製”的道路感到憂慮時,吳老等9位專家聯名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寫信建言,表述了對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觀點和建議。他們的建言得到小平同誌明確的批示支持,使“太行”發動機起死回生,得以立項研製。

在型號研製和預先研究中,吳老特別重視和支持發動機結構完整性和可靠性研究,諄諄告誡我們要將發動機結構完整性和可靠性提到與氣動性能同等重要的高度來抓,並貫徹於研製過程的始終。所有這些基礎性的技術工作,對促進我國航空發動機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吳老有高度的黨性原則和組織觀念,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作風正派,率真耿直,一生自覺接受黨的教育,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政治信仰,生前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他從20世紀60年代起,在他每月隻有270元工資的情況下,堅持每月上繳特殊黨費100元,幾十年如一日,累計繳納黨費11萬元之多。在他去世前,留下的一個心願是將他積攢的10萬元作為最後一次黨費上繳組織。他表示,自己所繳的黨費對於黨的事業和國家經濟建設是微不足道的,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為黨和國家分憂解難,盡自己所能多做一點貢獻,這是何等的高風亮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