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感悟人生(2)(2 / 2)

吳老品德高尚、樂群惠眾、廉潔奉公,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人生是施與,不是索取”的格言。他始終保持黨的艱苦樸素的作風,生活十分節儉,但為救濟農村貧困地區失學兒童,表示對失學兒童的一片愛心,卻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他向大學、中學母校以及社會慈善機構捐款總數超過20萬元。

吳老的一生,是不斷自覺塑造共產黨人高大形象的過程。1948年,他到解放區後,組織發給他一本《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認真學習後感覺到:“共產黨對黨員的要求是和自己的人生追求完全一致的。”

在吳老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中華民族美好道德的傳承與共產黨員高尚精神麵貌的完美結合。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深得廣大科技人員的愛戴和敬重。

2009年7月2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做出決定,追授吳大觀同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在全黨、全國開展了向吳大觀同誌學習的活動。我榮幸地參加了由中組部、中宣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中航工業集團聯合組織的吳大觀同誌先進事跡報告團。

吳老是我一生中最敬仰、最親近、最知心的恩師,也是非常知心的至交好友。我們之間,可以無話不談,特別是2000年我調到航空工業科技委工作以後,我們的辦公室就在隔壁,他常常要我多給他談一談發動機行業的發展近況。每當我向他彙報到型號任務和預研計劃取得進展時,他都非常高興。有一次當我向他彙報總裝備部和原國防科工委聯合發布《2020年前航空發動機發展綱要》,並準備用多項計劃來支撐《綱要》的實現時,他連連興奮地說,你們幹得很好,發動機這一下有希望了,竟高興得像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起來;而當我說到某某項目存在著問題或發生故障時,他緊鎖眉頭,一再表示他有責任,總是說自己以前沒有把技術基礎打好。他對航空發動機事業的那種魂牽夢縈的執著和對國家、民族的那份曆史的使命感、事業心使我深受感動,也經常作為鞭策和激勵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

吳老對我非常關心,曾經多次對我說:“大響,你現在是院士,發動機能不能搞上去,你的作用很關鍵,一定要多向高層領導彙報,要敢於講真話、講實話,使他們能了解發動機領域的真實情況,才能給予發動機事業更多的支持。”這些話,我聽進去了,牢記在心中,也在身體力行,盡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我深感自己做得還很不夠,與吳老的期望和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2009年2月18日,吳老因癌症晚期住院。我永遠不會忘記,在吳老彌留之際,當我再次去醫院探望他時,他凝聚著最後的一點力氣,緊緊握住我的手,斷斷續續地對我說:

航空發動機太難了!過去我們認識不夠。

一定要吸取曆史教訓,按科學規律辦事!

一定要加強預先研究!

一定要講真話,不要怕!

一定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我國的發動機搞上去!

吳老的話音雖然很輕,但字字句句,像千鈞重錘敲打著我的心。我真切地感受到,吳老對這四個“一定要”看得比他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這是他用一輩子的經驗教訓總結得出來的,他為之經受了多少挫折和苦痛,耗費了他多少心血和汗水!他要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把自己幾十年在航空發動機探索之路上獲取的“智慧和所得”留傳下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眼前這位可敬的慈祥老人,在我的心目中變得更加高大起來!

兩行熱淚從這個白發蒼蒼、麵容消瘦老人的眼眶裏流淌了下來,他的嘴巴又張了張,雖然沒有聲音,但我知道他還是想重複這四句話。我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淚水從我的眼中奪眶而出,我怕自己哭出聲來,趕緊對他說:“吳老,您放心吧,請您安心養病,我們一定會牢記您的囑咐!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沒想到,這一次竟成為我與吳老的最後一次見麵!

吳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音容笑貌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裏。他是我永遠的導師。吳老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吳老長我19歲,但每次見麵時,他都先提醒要我多多保重身體,這使我深受感動。我也知道,吳老在關心我、愛護我,是希望我能多幹幾年,繼續努力拚搏,完成他未竟的事業。我一定要牢記吳老的教誨,為了讓國產飛機都裝上健康強勁的“中國心”,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朋友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