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1989年第一次訪問蘇聯以來,與蘇聯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開展了許多項科技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推動了雙方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發展,對世界航空動力技術的進步也做出了積極貢獻,真正實現了互利雙贏。
近四分之一世紀的緊密合作,我與CIAM的斯基賓院長、法沃爾斯基院士、巴爾菲諾夫副院長和姆尼拉卡揚教授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也是中俄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一個縮影。2010年是CIAM建院80周年,應斯基賓院長的熱情邀請,我與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馬鋒副院長一行5人辦好了一切手續,準備前去莫斯科參加學術交流會,並出席慶典。但臨行之前因身體不適,在醫生勸阻下未能成行,使雙方都感到十分遺憾。
在此之前,俄羅斯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斯基賓院長等致函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對雙方20多年合作進行了回顧,給我以高度的評價,這是對雙方卓有成效合作的肯定,也是對本人的一種莫大的鼓勵和鞭策。現抄錄如下:
1990年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政府[1]的決議,中俄兩國專家開始在工業界開展科技合作,其中包括在航空領域開展合作。中國專家與俄羅斯航空發動機領域專家的首次會麵討論的是有關發動機試驗的問題。當時,中方打算在俄羅斯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CIAM)的試車台上試驗中國研製的發動機。由此開始了CIAM與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GTE)和沈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SAERI)長達20多年的愉快合作。
在90年代初,CIAM與GTE簽署了首批合作合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幸結識了GTE的總工程師劉大響先生。1993年,由於中俄雙方發動機公司的合作富有成效,決定成立俄中合資“京科”有限公司,到目前為止,該公司一直積極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成立該公司的倡導者之一,就是劉大響先生。
在我們結識劉大響先生的20年間,我們共同舉行了很多談判。盡管談判非常複雜且具有挑戰性,牽涉到會談雙方的各種利益關係,但無論是技術會談,還是商務談判都非常順利。正是從這些會談中,我們看到了劉大響院士對待航空發動機預研和研製問題的具體觀點和決定。
在與劉大響院士交往與會談中,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他善於傾聽合作者對技術問題的見解,深刻理解他們對技術問題的處理意見。必要時,他會很平和但很明確地提出自己實質性的意見。劉大響的談判才華,使他總能達到預期的談判目標,即開展中方必需的研究項目和真正能夠獲得的效益與成果。
劉大響院士非常具有遠見卓識,他能夠高瞻遠矚地預見到最終要達到的目標,特別是在預測未來5~10年後要達到的目標,並能夠為實現這些目標指引方向,他具有一個科學家和設計家獨一無二的優秀品質。
劉大響院士對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設計、製造和試驗工作及其重要性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隻有對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設計工作進行不斷的修正,才有可能研製出高性能的部件(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等)。隻有在高性能部件的基礎上,才能研製出具有競爭力的先進航空發動機。
在航空發動機研製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缺少高水平的人才。為此,必須建設一支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的高水平專家隊伍。在20年時間裏,劉大響院士成功地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專家。他與這些專家一起為中國設計、建造了中國首個高空試車台,與CIAM聯合設計了新型先進航空發動機的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部件,並完成了加工和試驗研究。2005年底,又與CIAM聯合設計並完成加工的航空發動機核心機———這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熱端發動機核心部件,且已在高空台上完成了試車。
盡管工作任務繁重,劉大響院士仍投入很大精力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他編著出版的專題學術論文超過上百篇。由於他在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領域對俄技術合作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被俄羅斯科學院授予了榮譽博士學位,這在俄羅斯是一個非常崇高的榮譽。
近些年來,CIAM與中國航空發動機領域合作進入了重要的階段。中俄兩國專家麵臨的主要任務是研製出具有競爭力的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CIAM專家與劉大響院士率領的代表團就該項目的合作舉行了技術談判並做出了重要的決定。在合作的第一階段,擬定了發動機總體設計方案,並且設計、製造、試驗和調試了發動機的部件試驗件,包括大尺寸的風扇模型,全尺寸的高壓壓氣機、燃燒室和高、低壓渦輪。在獲取試驗件的全部真實試驗特性後,再開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民用渦扇發動機的工程設計工作。
采用這種工作思路研製出的發動機,通過對部件進行優化設計,以及采用新材料和新的工藝方法進一步的發展,從而使它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在過去的20多年裏,俄羅斯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與中國航空發動機研究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合作。通過中俄合作,劉大響院士為加強和發展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