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感悟人生(3)(2 / 2)

我們衷心希望,將來還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劉大響院士開展長久的合作,合作範圍包括航空發動機各個領域,從航空發動機部件的數學模型到確定發動機及部件的性能,以及研發關鍵部件的新技術。

這麼多年以來,我們與劉大響院士的交往都非常愉快,每一次與他交往都使我們受益匪淺,都使我們雙方達到互利共贏,都使我們感到雙方共同的進步。

斯基賓V.A.

法沃爾斯基O.N.

巴爾菲諾夫G.B.

姆拉查卡揚IU.C.

2010年10月18日於莫斯科

嚴文錦同誌是湖北隨州人,現年86歲。1948年春參軍,1949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江漢獨立六團宣傳隊副隊長。參加解放襄樊、沙宜、大西南等戰役。立大功兩次,三等功兩次。60年代初任606所黨委宣傳科科長、一室書記、政治部副主任。80年代初任黎明公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工會主席。全國總工會十一大代表,“全國優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副研究員,1990年春離休。

常宏同誌是606所黨委原副書記,他與嚴文錦是606所有名的兩位“筆杆子”,都是我的好朋友。他們得知我要寫回憶錄,非常熱心地幫我回憶在606所的許多想不起來的事情,並看了我寫的“回憶錄”初稿,提了許多寶貴的修改建議。他們的熱情使我十分感動。嚴文錦同誌還贈詩一首,並用“人民之子”給我以鼓勵,令我感到無上的榮光。現抄錄如下:

人民之子劉大響

嚴文錦

2010年12月16日

人傑地靈屬湘江,人民之子劉大響。

傳統家教似雨露,北航名師育成長。

沈城八年夯基礎,恩師吳老[2]有良方。

攻堅必備愚公誌[3],航空強國樹理想。

鑄就一身牛品德,鬆嶺卅載精耕忙。

群策群力人心齊,排難解惑共思量。

建成亞洲第一台,為國爭氣又爭光。

高推預研核心機[4],臨界轉速[5]畸變場。

攀登險峰靠真功,聰明睿智加膽量。

探索動力發展路,人稱大響響當當。

不用揚鞭自奮蹄

彈指一揮間,如今我已經是70多歲的人了。但現在身體狀況還好,還能發揮一點餘熱,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

看到為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祖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我感到由衷的高興,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我真希望自己能再年輕一點,能在一線繼續工作下去。但時間老人是公平的,自然規律不可抗拒,自己的精力、體力都不可能再與青年人相比、再與當年的自己相比。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國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技術骨幹已經茁壯成長起來,他們在更為廣闊的舞台上,正在施展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演出一幕幕更加燦爛輝煌、更加威武雄壯的戲劇來。他們是更有才華、更有能力和更有創新力的新一代。我為他們感到高興,為祖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感到自豪。

2003年12月15日,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邀我做了一次演講,在這次題為《飛翔的動力》的演講結束時,我講了這樣一段話:

縱觀航空發展的曆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發動機在飛機的發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是推動飛機快速發展的原動力。過去100年航空動力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極大推動了航空技術的發展,並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未來的100年,隨著新的理論、方法持續發展和應用,21世紀的航空動力技術必將加速發展,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希望在未來的100年中,中國能夠對世界航空動力技術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記得在70歲生日時,我曾寫了一首《七十抒懷———自勉》的七言詩,現抄錄如下:

七十抒懷

自勉

2007年10月16日

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今上壽[6]不出奇。

萬裏征途積跬步,學無止境苦攀登。

一生成長黨指引,知恩圖報中國心[7]。

老牛自知使命重,不用揚鞭自奮蹄。

這就是我的心聲,發自肺腑的心聲!

我堅信,獻身於航空動力事業的一代又一代中國航空人,一定會抓住機遇,牢記使命,不負重托,迎接不管來自何方的嚴峻挑戰,繼續秉承“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理念,發揚“激情進取,誌在超越”的精神,促進我國航空動力又好又快地發展,用健康強勁的“中國心”裝備國產的軍民用飛機,躋身於世界航空動力強國之林,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加輝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