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響院士的動力情懷
中航工業動力所黨委
風雨如磐誌彌堅,動力情深愛愈濃。劉大響院士獻身航空動力事業50多個春秋,與發動機研製結下深厚的情緣,他以高度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從一名普通的設計員逐步成長為航空發動機領域的著名專家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半個多世紀的追求,他輾轉從容,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三線”建設,從中國老工業基地東北的大都市沈陽來到四川江油大山溝,參與高空台建設、主持完成高推預研和中推核心機研製,近十幾年來又為航空發動機事業的未來發展鼓與呼,以生命熔鑄了他所鍾愛的航空動力事業。他曾多次滿懷深情地說:“根治飛機‘心髒病’我甘當老黃牛,這輩子就是要為發動機而奮鬥終生,不搞出中國自己的發動機‘死不瞑目’……”劉大響為我國走出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的道路而苦苦求索和矢誌不渝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銘記在中國航空工業動力發展的史冊上。
信仰是旗幟,理想為動力
20世紀60年代,航空工程是新興的學科,又是國防尖端,對報國心切的青年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劉大響憧憬著這一振興中華的宏偉事業。1962年,當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在北京航空學院發動機係本科學習和副博士研究生結業時,正趕上國家三年困難時期,蘇聯又撤走專家,他壯誌滿懷,深信不靠外援,中國人自力更生也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在分配工作時,他放棄留在北京中央大機關工作的難得機遇,毅然北上沈陽,投筆從戎,參加沈字602部隊(即現在的606研究所),投身於航空發動機科研的浩瀚海洋中,決心用自己的學識和汗水,為祖國的航空發動機科研事業而奮鬥。
從劉大響院士的奮鬥足跡中,我們體會到了航空動力事業需要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艱苦奮鬥,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會經受住各種考驗,以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把自己個人的利益融合在為人民謀利益的奮鬥進程中。
606所建所之初,迎接劉大響的是種種艱難與困苦,在410廠借來的廠房裏,辦公桌是從食堂借來的桌凳,兩個桌子之間搭一塊圖板當辦公桌,兩三個人坐一條長板凳。廠房四處透風,東北的冬天特別冷,煤炭供應不足,暖氣不熱,大家戴著棉帽子、棉手套辦公。麵對生活、工作條件的艱辛,劉大響沒有怨言也從不計較,而是融入到學員隊伍中,認真讀書學習,聽專家講課,向老同誌學習,研讀董紹庸教授寫的《空氣噴氣發動機原理》,逐漸養成了每天提前10分鍾上班、晚飯後2小時學技術的好習慣。他一邊學習,一邊參加實踐鍛煉。
606所建所初期進行的815發動機摸底工作,促使劉大響在實踐中學習航空發動機知識,熟悉和掌握發動機設計技術,提高了專業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所領導把他放在科研一線,壓重擔,苦磨煉,進一步加快了他的成長。
1965年3月,606所成立第七研究室,負責815甲發動機型號的設計工作。27歲的劉大響先後擔任總體性能組副組長、組長、室代理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和試車突擊隊副隊長。當時所黨委對七室工作的評語是:全室對高溫渦輪的設計很重視,工作熱情很高,在短短的3個月內就完成了氣動計算、強度計算,繪製了渦輪部件設計圖。不計報酬,全力以赴,天天加班到深夜,有一股子攻關的勁頭。
由於總體與部件同步開展,設計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反複協調,七室總體性能組虛心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嚴於律己,敢於推倒重來,通過大量工作,精益求精,獲得了優化後的最佳設計方案,確保了設計質量。七室在當年3月份組建,5月底就完成了渦輪部件圖樣設計,10月完成了815甲發動機設計,全部圖樣發往410廠等有關單位加工製造。劉大響所在的七室是一個特別能戰鬥的團隊。高效率、高質量的設計受到所黨委、所領導和兄弟單位的一致好評。
正當815甲發動機進入試製和試車前的準備工作時,所內外出現了一些對815甲發動機研製的不同聲音:空心氣冷葉片未知數太多,難度太大,目前條件不具備,人家英國搞了8年,要我們一二年就搞出來不大可能,希望推遲進度,最好另謀出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