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附錄一(1)(2 / 3)

606所黨委認為:高溫渦輪氣冷空心葉片是“三新”(新方案、新材料、新工藝)工程,技術要求高,任務要求急,協作單位多,研究困難大是可想而知的。有這樣那樣的不同意見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些不協調的聲音雖然是少數,如果任其蔓延,對815甲發動機研製十分不利。所黨委決定,由所領導率領機關人員分別下到基層,進行麵對麵的說服教育,提高認識,統一行動,以加快815甲發動機的研製進度。劉蘇所長去研究室,張顯政委去試製廠,田維良副政委去試驗基地,吳大觀副所長負責組織下部隊“蹲點兒”調研的心得報告會,安排剛從空三師“蹲點兒”回所的劉大響作報告。

當時的劉大響壯著膽子,在1500餘人的大會上講了兩個半小時,一是頌揚空三師這支英雄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王海、林虎、劉玉堤、趙保桐等一大批年輕優秀飛行員,隻有幾十小時的飛行訓練功底,就一舉打敗美國飛行上千小時“王牌飛行員”的英雄事跡;二是講在40℃高溫下,抗酷暑頂烈日,空、地勤人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一絲不苟,勤學苦練基本功的動人事跡;三是按所的要求,重點介紹飛行員在殲7使用中發現815發動機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空地勤人員對815發動機改進的意見;四是講在部隊大熔爐裏“蹲點兒”調研的個人心得體會,講自己在政治、思想、作風和技術上的收獲和提高。大響同誌介紹說,殲7在使用中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腿短”,二是加力推力脈動。也就是說,發動機不開加力殲7就飛不起來,一開加力耗油率(單位時間耗油量)要增加一倍,致使殲7“腿短”,作戰半徑小。部隊同誌熱切希望殲7不開加力就能飛起來,這樣就解決了他們的大問題。其解決辦法是:一是加大軍用狀態推力,實現不加力帶副油箱起飛,計算結果需要提高渦輪前燃氣溫度100℃左右,這樣一級渦輪葉片必須要采用氣冷空心葉片。二是高空加力不穩定,在高空條件下,造成飛行速度不穩定,忽快忽慢。一遇到加力脈動時飛行員感覺很難受,甚至想嘔吐,希望加以改進。其解決辦法是改進加力燃燒室設計,采用分圈分壓直流式噴嘴技術,以解決高空小表速飛行時原有加力燃油氣動霧化噴嘴的“氣塞”現象。劉大響講到這裏,下麵有人遞紙條寫道:深受鼓舞,消除了顧慮,增強了信心,要為我們的英雄飛行員加力添翼!有的稱讚: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還有的人建議:這樣有血有肉的報告今後要經常組織。會後七室更多的同誌表示:我們一定要急部隊之所急,想部隊之所想,要加快815甲新機的研製進度。

在周一領導碰頭會上,吳大觀很高興地說:“上周六,劉大響在部隊‘蹲點兒’的心得體會報告很精彩,效果很好,起到了統一思想、增強信心的作用,對搞815甲發動機研製起到了深入動員的作用。”劉蘇所長說:“劉大響下部隊調研報告的建議同袁美芳提出的815甲改進改型‘三不變’(即空氣流量、外廓尺寸、重量三不變)及提高渦輪前溫度的設想思路是一致的。這是815甲改進改型的依據,堅定了我們集中力量攻克氣冷空心渦輪葉片的信心和決心。”張顯政委很幽默地說:“這個劉大響還真行,替我當了一天政委。好,好!思想工作就是要抓好典型,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

所黨委決定趁熱打鐵,又召開了一次全所中層幹部大會,劉蘇所長進一步作動員,統一認識,統一行動,進一步掀起大搞815甲研製的熱潮。會上劉蘇所長重申了中央軍委1965年5月下達的815甲發動機設計任務書,傳達了六院唐延傑院長關於“摸著石頭過河”、循序漸進、初戰必勝、爭取時間將成果拿到手的科研方針和動員令;高度讚揚了在“6410”(1964年10月六院在601所召開討論殲8飛機方案)會議上,六所(現621所)總師榮科和我所副所長吳大觀向唐延傑院長立下的軍令狀“按時拿下氣冷空心渦輪葉片,否則提頭來見”的豪言壯語。他在會上還表揚了一些參研單位。劉蘇所長堅定地說:“我們有中央軍委和部、院的正確領導,有15個參研單位的大協作,特別是由我所七室設計,六所、九所(現625所)和410廠及沈陽金屬研究所用鍛造、鑄造兩種方法研製的氣冷空心渦輪葉片,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隻要我們從強軍衛國的戰略高度來認識這項任務的深遠意義,堅定信心,團結一致,攻克難關,就一定能奪取最後勝利。正如彭德懷司令員常說的:‘千難萬難,發動群眾就不難;千條萬條,依靠群眾是第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