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會後,廠、所成立了815甲發動機研製聯合領導小組。七室跟加工和搞試車的部分同誌立即搬到工廠去上班,由410廠43車間和606所七室組成815甲試車突擊隊,決定43車間試車台台長周玉文為隊長,七室劉大響為副隊長。
815甲發動機第一次試車時由劉大響為現場指揮,有不少領導上台參觀指導。為了確保安全,試車時設置了三套應急預案,嚴格規定了安全監控參數,建立了參試人員的工作責任製。1966年3月,第一台815甲發動機進行性能調試,6月16日完成第一階段試驗,性能一次達到設計指標要求,815甲與815原型機相比,渦輪前溫度提高102℃,軍用狀態推力提高約14%。
空軍曹裏懷副司令員聞訊責成空政文工團趕排四幕話劇《無限風光在險峰》,頌揚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幹部在不到兩年時間內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一舉拿下20世紀60年代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尖端技術成果———氣冷空心渦輪葉片的英雄壯舉,極大鼓舞了815甲發動機研製的熱情。此劇在沈陽黎明文化宮演出半個月,凡是815甲發動機參研人員都優先安排觀看演出。
1966年12月13日,終於趕在毛主席誕辰(12月26日)前加工出一台裝有410廠和沈陽金屬研究所研製的9小孔鑄造空心氣冷葉片的815甲發動機試驗機。劉大響和他的試車突擊隊經過精心準備,順利完成了試車任務,性能全部達標。在這個8年前(1958年2月)毛主席曾經視察過的廠房內,頓時響起了掌聲和歡呼聲:毛主席萬歲!人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大響情未了。1974年,選用815甲發動機的殲8飛機開展定型試驗,要求815甲發動機上高空台試驗。8年前擔任過815甲試車突擊隊副隊長的劉大響又重操舊業。帶領624所2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長駐北京,借用雲崗五院31所的CS-01高空台開展這項工作。在31所同誌的配合和支持下,他們調試設備,校準測試係統,製訂試驗大綱,編寫試驗程序,明確各自工作職責,搞好同沈陽飛機、發動機兩廠兩所的技術協調,排除試車中進口流場畸變而引起發動機喘振等一係列故障,經過一年半的風風雨雨,於1976年初完成了815甲和815乙兩型發動機的高空台試驗,為殲8飛機、殲7改型飛機的定型做出了貢獻。現在,815甲/乙發動機已在部隊服役了20多年之久。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劉大響走進606所聽到的第一堂課,就是六院唐延傑院長講的“先寫正楷,後寫草書”“摸著石頭過河,循序漸進”的航空科研發展思路,從而使他逐步懂得什麼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從吳大觀、榮科等老一輩科學家言行中,感悟到實現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理想,必須具備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氣,要有“攻不下山頭,敢於提頭來見”的膽量;從身經百戰的劉蘇、張顯等領導同誌的言談行動中,體會到戰勝困難必須依靠群眾、相信群眾,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曆史前進的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觀;從空三師王海英雄部隊和火熱的生產、試驗第一線,才能學到抗酷暑、戰嚴寒、頑強拚搏、戰天鬥地的真功夫。潛移默化,細雨潤物,加速了大響同誌的成長。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劉大響從設計員、專業組長起步,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埋頭苦幹,不尚空談。606所的8年是他練真功、長見識的8年,是他增才幹、打基礎的8年,也是他鑄就“不用揚鞭自奮蹄”堅韌不拔品格的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