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附錄一(2)(1 / 3)

劉大響把自己的喜好、願望和追求與航空發動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懷著對黨和祖國的赤膽忠心,積極響應國家支援“大三線”建設的號召,投身到火熱的艱苦創業大潮中,黨指向哪裏就奔向哪裏,國家的需要就是個人的誌願,完全置身於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境界之中。1970年10月,他毫不猶豫地攜帶全家大小,分遷到四川江油624所,從繁華的大都市走進了大西南的深山老林中,雖然那裏山清水秀,小路幽靜,地裏成片金燦燦的油菜花盛開,但工作和生活條件卻相當艱苦,創業要從頭開始。他在偏僻、艱苦的深山溝裏,與全所廣大幹部職工並肩戰鬥,摸爬滾打在一起,建廠房、裝設備、搞研究、做試驗……一幹就是30年。劉大響堅定的航空報國理想和頑強奮鬥的品格,成為他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路在腳下延伸,事業在這片熱土上壯大、成長、蓬勃發展。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進入新世紀,已成為我國航空發動機行業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大響調到集團公司科技委,擔任科技委副主任。他的站位更高,發展目光更長遠,時刻思索著我國怎樣才能走出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道路。他以幾十年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認真分析比較國內外發動機的發展史,找出存在的差距,分析落後的原因,總結經驗和教訓,為航空發動機的可持續發展謀劃方略、獻計獻策。

劉大響院士對航空發動機落後已成為製約我國航空工業和部隊裝備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內心感到非常著急。他認為,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沒有好的發動機,不可能有好的飛機。動力強則航空強,航空強則軍力強,軍力強才能國家強。航空動力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性產業,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要想加快航空工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動力先行、預研先行、材料工藝先行”的原則。美、英、法、俄等國家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幾十年來一直不斷地、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一係列不針對某一具體型號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的預先研究,為新型號發動機研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這是一條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重要經驗。劉院士一貫主張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演示驗證,進一步加強材料、工藝研究及其工程化應用研究,進一步加強試驗設備和信息化平台建設,以突破和掌握主要的核心關鍵技術。隻有這樣,才能充分掌握新一代先進軍民用發動機的自主知識產權,不斷發展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先進航空發動機設計研製體係,逐步提升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研製能力,這是我國航空發動機行業真正實現“自主創新、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

基於這些源自實踐的真知灼見,作為發動機行業的第一位院士和知名專家,劉大響聯合行業內外的院士和專家一起,多次向中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谘詢建議,得到中央領導的多次批示,得到總裝備部和國務院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先後實施了三項重要的預先研究和技術驗證計劃。

在這些計劃的製訂和實施過程中,劉大響院士分別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或總師組組長,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豐碩成果,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重大計劃的立項和實施,606所獲益良多,對加快型號研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對整個航空動力行業的科研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劉大響院士十分重視航空發動機的人才培養。他常常語重心長地指出“人才是航空工業最寶貴的戰略資源”“動力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他親自培養研究生,為廠所院校研究生的課題進行指導,多次到全國各地為青年學子做報告、講學。在航空發動機三項技術計劃實施過程中,他多次指導606所青年人進行專題研究,鼓勵他們大膽實踐,自主創新,完成了多項多專業協同設計的技術驗證,取得一批發動機技術創新成果,一支充滿活力的青年科技骨幹隊伍已經茁壯成長起來。

“一個人一生中,執著地為祖國人民做一件大事,該是多麼幸福!”我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做到了,作為他的學生和接班人劉大響也做到了!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矢誌不渝的報國情懷,充分體現了老一代科學家為攀登科學高峰頑強拚搏、不懈探索的奮鬥精神。在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鮮紅黨旗下,他們寫盡了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思考和建議,他們寫盡了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理解,寫盡了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與厚愛。從劉大響院士的人生追求中,我們深深地感悟到了他的“心係動力、航空報國”這一人生價值的千斤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