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附錄一(2)(2 / 3)

景仰化作行動,精神變成動力。讓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奮力拚搏,不斷創新,實現“兩融、三新、五化、萬億”戰略目標,振興航空動力事業,推動發動機產業加速發展,早日躋身於世界航空強國之林,為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做出更多更大的新貢獻!

動力求索路航空報國情

———記劉大響院士在624所

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

中航工業燃氣渦輪研究院(簡稱渦輪院,代號624所),創建於1965年4月,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我國航空發動機預研、設計和大型試驗研究基地。

624所創建40多年來,建成了航空發動機大型連續氣源高空模擬試驗台(簡稱高空台),在航空發動機研製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突破了係列航空動力關鍵技術,先後完成多項航空發動機高新工程研究;自主研製出我國第一台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核心機(簡稱中推核心機)、高性能核心機;取得了係列核心機研製和向型號派生發展的重大成果。從而,形成了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航空動力預研、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研發核心能力。

高空台建設、中推核心機與高性能核心機的研製成功,都與“劉大響”這個響亮的名字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自1970年來624所工作2000年調往北京中航工業科技委,在大西南的一個偏僻山溝裏為之奮鬥了整整30年!

劉大響作為中國航空發動機行業的傑出專家和該領域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624所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高空台緩建時期,他鍥而不舍、堅持不懈。麵對西方技術封鎖,他睿智決策、集智攻關,為高空台建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高空台的建成,使我國有了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試驗設備手段;同時奠定了624所的航空發動機試驗基地的地位。他是624所科研工作當之無愧的領軍人才。他身先士卒、率領團隊攻堅,取得了航空發動機預研和核心機研製的豐碩成果,使我國步入了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道路;同時也為624所贏得了中國航空動力預研中心的地位,為624所航空科研事業的長遠發展積澱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基礎。

曆艱奮進建設亞洲第一的高空台

1970年11月,為了建設大三線,606所第七研究室(即渦噴7甲發動機型號設計室)全部人員和其他各室抽調的人員共308人,分遷至位於四川江油縣的624所,劉大響與愛人和3個孩子舉家從大都市沈陽來到四川江油。時年他33歲,風華正茂,做事幹練,躊躇滿誌。自此,他開始在這崇山峻嶺中從事航空發動機試驗基地建設和航空科學研究工作。

1971—1973年,劉大響在624所第一研究室從事高性能發動機設計研究工作,擔任某型號發動機研製的總體性能組副組長,該項目因當時形勢變化,加上指標過高而中途下馬。從606所分遷入川的原七室的70多位科技人員,又奉調返回沈陽工作,劉大響則被624所留了下來。

1974年初,劉大響進入11室工作,這是一個專門承擔高空台設計的技術研究室。1974—1983年,他先後擔任室副主任、主任,一方麵從事具體設計工作,同時擔負起了高空台設備調試和發動機試驗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

那時,作為三線單位的624所,生活、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他的家和辦公室都在一棟“幹打壘”樓房裏,上層辦公,下層住家。他和其他有家屬的職工一樣,領著一家人上山揀柴,自己做飯。條件雖然艱苦,他和同事們的工作激情卻很高。人們常見他快速搖轉手搖計算器、手拉計算尺算出一組組數據;與別的技術人員合作,把兩米長的鋼板尺彎曲過來,在圖紙上畫出一條條曲線。他和同事們用最簡陋的工具,描繪著高空台的壯麗藍圖!

1980年6月,劉大響等6人從英國參加國產斯貝發動機高空台考核試驗歸來,他們正準備大幹一場,卻趕上國民經濟大調整,高空台被列為緩建項目。緩建的那3年,經費銳減,安裝隊伍撤走,所內人心浮動,那是一段極其困難的日子。不少人感到事業無著落、前途很渺茫。加之改革開放初期,東南沿海地區發展很快,對人才的吸引力很大,社會上流行“孔雀東南飛”,大量科技骨幹人才陸續離開了。當時劉大響擔任高空台試驗研究室主任,他也有過很多困惑,思想壓力很大。然而,他沒有被困難所擊倒。在每年僅有國家下撥的數十萬元科研和設備維護費的情況下,他首先做好室內群眾的思想工作,把大家團結在一起,一邊組織“收尾安裝隊”,從所裏借來幾位老技師,自己帶頭當工人,領著全室同誌完成高空台一期工程的安裝收尾工作;一邊探索研究高空模擬試驗技術,主持製定了10多份技術文件和試驗規程,將在英國羅·羅公司進行國產斯貝發動機高空台考核試驗中學到的先進技術和調試經驗應用於SB101高空台中,順利完成了高空台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氣調試,並於1986年完成了“渦噴13AⅡ發動機進口流場畸變模擬鑒定試驗”。這不但為我國自行研製的殲8Ⅱ飛機定型做出了貢獻,而且使高空台一期工程提前8年投入使用,也為高空台二期工程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從而鼓舞了士氣,增強了上級領導和所內職工對高空台建設的信心。這些工作,對穩定軍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後來高空台的試驗研究工作打下了技術和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