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起劉大響擔任所副總工程師,協助所領導分工主管高空台建設技術工作。1986年他出任所總工程師,全麵主持所的技術領導工作。高空台數據采集處理係統,是高空台係統設備建設中的一大難點和關鍵。1988年初他率團訪美,與美國一家公司幾經洽談,就成套引進高空台數據采集處理係統事項雙方簽訂了合同;但是,1989年“六四”風波後由於美國政府無理製裁,美國單方中止合同,成套引進已不可能。消息傳來,他感到十分憤慨,經過認真思考和籌備,劉大響提出了“總體自主設計,硬件分散引進,軟件自行編製,現場聯合調試”的應對方案,獲得部領導的支持。1992年初,他又親自帶隊到美國,邊考察、邊談判、邊簽合同,將原來“交鑰匙工程”的大合同分拆為幾個小合同,仍然從美國引進了大部分先進儀器、設備和部件,自己確定總體方案,自行編製軟件,自己負責調試,自主研製成功一套當時我國水平最高的高空台數據采集、處理和監控係統,其規模和功能超過了原來的“交鑰匙工程”,卻為國家節約了25萬~30萬美元的外彙。1994年中,高空台數據采集處理係統完成安裝和聯合調試。專家評審認為,該係統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同類係統的國際先進水平。
在高空台試驗區和零部件試驗區的5個加溫爐改造過程中,展示了他尊重科學的執著。當時,加溫爐已經竣工,但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經調試,爐膛升溫需要30多小時才能達到試驗所需的溫度,試驗時要提前一天半先將加溫爐燒起來,所加溫的空氣要排空,要浪費大量的人力、能源和時間。一位技術人員向劉總介紹一種新的保溫隔熱材料———矽酸鋁纖維,可以提高加溫速度、減少能源消耗。他通過調查研究後,決定對加溫爐進行改造。當時上級主管人員不同意,認為“剛建好還沒有使用就要改造,這是不合適的”,對他提出了批評,並派人到現場進行調查。但劉總仍堅持采用新材料,堅定不移地組織施工改造。改造後的加溫爐,加溫時間縮短到了5~6小時(現已達到3~4小時),大大節約了試驗經費和能源消耗。後來,曾持不同意見的主管領導同誌對劉總大加讚揚說:“這個事做得好,搞科學研究就是要講實事求是。”
1994年11—12月,在劉大響總師的主持下,用815發動機和新引進的數采係統,第一次用供、抽氣氣源模擬飛行包線的真實高度和速度,完成了SB101高空台的整體聯合調試。這次調試任務的完成,標誌著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的大型連續式氣源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台,在全飛行包線範圍內的總體性能調試順利完成,具備了中國高空台與俄羅斯高空台進行對比標定的條件。
高空台對比標定,就是用同一台發動機分別在兩個高空台上的若幹相同的模擬狀態下進行對比試驗,換言之就是交叉校準,以保證試驗數據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這是國際上通常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