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18日,航空航天工業部批準劉大響為團長,帶領團組到蘇聯進行考察和談判,與蘇聯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簽訂了高空台對比標定試驗的合作意向書。此後經多輪談判,雙方簽訂了對比標定的試驗合同。
1995年2月12日—3月2日,俄羅斯CIAM代表團來所,在焦天佑所長和劉大響總師共同主持下,雙方共同用在俄羅斯Ц-4Н號艙中試驗過的Р11Ф-300發動機,在我國SB101高空台上模擬相同的飛行狀態下進行對比標定試驗,兩個台上發動機修正後的主要性能參數的相對誤差為±0.7%~±1.8%,優於美、英、法三國高空艙之間對比標定的精度(他們的相對誤差為1.0%~4.5%),充分表明我國高空台的試驗技術及測試精度,達到世界同類設備的先進水平,為中國人民爭了氣。
1995年12月,高空台通過國家竣工驗收,交付使用。至此,從1965年開始設計、曆時30年建設,占地麵積26.6公頃[8],由氣源、加溫、降溫、控製等500多台(套)的各種係統設備組成,總裝機功率20餘萬千瓦的高空台宣告建成!從而使我國成為繼美、英、俄、法之後,第五個擁有這類先進航空發動機研發設備係統和技術手段的國家。
高空台是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研製先進航空發動機不可或缺的手段。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各種先進軍、民用航空發動機研製,都是通過高空台試驗之後“飛”上藍天的。624所高空台投入使用後,至今已相繼完成了30多個機型、80多台份發動機的科研、調試、考核、鑒定和定型試驗,為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和多種飛機的定型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6年,高空台被國家科委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7年高空台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劉大響和院長焦天佑在兩年中兩次走進人民大會堂,作為獲獎單位代表出席頒獎大會,並受到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中國航空工業和624所人的榮耀,也是對劉大響及其建設團隊的褒獎。
2000年劉院士調到北京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任科技委副主任後,他繼續為高空台的發展奉獻智慧,一直擔任著高空台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一職至今。高空台學術委員會是一個由航空發動機研究、設計、試驗、試飛、測試與控製等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的“智囊團”,每年都召開一兩次會議,為高空台的發展出謀劃策,為重大技術決策把關。汶川地震過後,國家決定624所異地重建新的試驗研究基地。他通過多方呼籲並撰文分析,建議一定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這一試驗研究基地和高空台,這些建議為新建試驗研究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持和參考。
領軍攻關探索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道路
高性能推進係統工程預先研究(簡稱高推預研),是我國第一次按係統工程管理的大型航空動力研究工程項目。研究目的是為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研製提供技術儲備;其主要技術指標與當時西方尚處於型號研製階段的同類發動機相當;研究領域基本涵蓋了發動機設計所需的主要專業。這一項目,有全國的20餘家廠所、高校參加,624所是牽頭的總設計師單位。這是我國自主創新、自行設計先進航空發動機道路的新起點!
10年高推預研,共完成各類試驗研究報告2000多份,計算機軟件300多個,各種樣機、試驗件200台(套),其中有的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各種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論文1000餘篇,在國際各種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論文450餘篇。高推預研項目共獲國家級和部、省級科技進步獎200多項。
高推預研工作啟動後,第一任總設計師是我所總工程師袁美芳同誌,她為高推預研的立項和早期關鍵技術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1986年袁美芳總師與陳及恒所長同時調往廣東佛山市工作,由劉大響接任總工程師職務,全麵主持高推預研工作。
王靖寰與劉大響同誌分別接任所長和總工程師時,正是所裏最困難的時期:一是上級領導對高推預研做出重大調整,將GD-25摸底列入高推預研,大有以摸底替代自主預研之勢;二是將原定的整機預研縮減為三大高壓部件預研,後又將三大高壓部件的高壓壓氣機從七級縮減為前四級,將帶氣動霧化噴嘴的短環形燃燒室縮減為蒸發管式的、將氣冷空心葉片渦輪部件縮減為實心葉片的0.8尺寸的渦輪試驗件,隻保留兩個高壓渦輪葉片的冷效試驗,年度經費銳減至隻剩下五六百萬元,其中約有一半為外協費;三是國家改革開放,大搞軍轉民,東南沿海快速發展,對內地科研人員吸引很大,全國出現“孔雀東南飛”局麵;四是外界對“高推預研”提出質疑,有些人甚至說“高推預研隻是一堆廢紙”“高推預研應立即叫停”;五是為了所裏的經濟效益,不得不分流部分軍品科研骨幹去開發與發動機毫不相幹的民品項目,軍品科研已到了難以為繼的狀況,不少同誌感到了“經濟危機、人才危機、生存危機、信心危機”。當時,624所的氣氛是沉悶的,職工心情是憂鬱的。624所的前景如何?出路在哪裏?全所上下都感到困惑。正是在這種複雜困難的背景下,所內不少技術人員以各種理由要求調走,出現了大量“外流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