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研成果能否推廣和應用,是上級領導最為關注的,也是624所領導班子和劉大響總師日思夜想的重大問題,它關係到我國自主創新、自主研製道路能否繼續推進,也關係到624所的生存和發展。劉大響總師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在所長和領導班子的支持下,他與許多中層幹部和科技骨幹個別促膝談心,多次召開座談會和總師碰頭會,逐步形成並提出“在高推預研基礎上開展三大高壓部件和中推核心機”的設想和建議。他多次往返北京向有關領導和機關彙報,終於得到上級的理解和支持,為在高推預研成果基礎上開展中推核心機研製爭取到了機遇。1989年6月航空航天工業部做出“在高推預研基礎上同時開展三大部件和核心機預研”的決定,1988—1990年航空航天工業部發動機總公司和部科技委發動機專業組召開一係列研討會和評審會進行審查和討論。1990年12月,國防科工委(即現在的總裝備部)召開預研工作會議,將中推核心機技術研究列入國防科技“八五”期間18項關鍵技術之一。至此,中推核心機研製正式立項,終於登上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究的曆史舞台。三大核心部件和中推核心機研製立項,使高推預研翻開了新的一頁,也改變了整個624所的前途和命運。
在現場總指揮王靖寰和總設計師劉大響帶領下,隻用了短短兩年多時間,就突破了高壓壓氣機、主燃燒室、高壓渦輪關鍵技術。高壓壓氣機,全部技術性能達到設計指標,這是我國首台自行研製的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航空發動機七級高壓壓氣機;主燃燒室、高壓渦輪的技術指標也與國際上同類發動機部件相當。三大高壓部件的研製成功,堅定了航空動力界自主研製先進航空發動機的信心。
在中推核心機研製期間,作為第一總設計師的劉大響主持完成了立項論證、總體性能和結構的方案設計。他深入設計、試驗第一線,協調確定總體方案和各部件設計參數;統籌兼顧,抽調技術骨幹、組織精兵強將開展研製工作。中推核心機立項當年,就完成全套工程圖設計,並投入試製。僅用11個月時間,430廠就完成了第一台核心機加工、組裝,並進入了地麵台的試驗驗證。
中推核心機地麵台試驗,基本性能達到設計指標,並顯示三大部件性能匹配良好;在高空台模擬風扇出口狀態的試驗過程中,中推核心機成功地越過了空中起動、低轉速喘振、臨界轉速、高溫高轉速難關。
1994年1月底,空軍和航空工業總公司的專家組來到高空台現場,考察中推核心機高空台試驗,並對中推核心機研製進行技術評審。作為中推核心機試驗總指揮的劉大響,果斷地發出了推向最大狀態的指令!隨著油門杆緩緩向上推移,中推核心機直達最大轉速,核心機發出的聲音猶如一曲樂章,奏出了旋律的高潮。同時,200多個參數測量點的測試數據顯示中推核心機的空氣流量、壓氣機壓比、渦輪前溫度、推力、耗油率等技術性能都達到設計指標。
專家組的評審結論認為:“中推核心機是我國航空發動機行業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在自行研製航空發動機道路上跨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一步,對我國航空發動機行業的振興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影響。”至此,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台航空發動機核心機獲得圓滿成功!
1995年,中推核心機參加國家“八五”預研成果展示會。劉大響向前來參觀的江澤民、吳邦國、李嵐清等中央領導同誌彙報了中推核心機研製的豐碩成果。中推核心機研製,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