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附錄一(4)(1 / 3)

中航工業燃氣渦輪研究院現任院長郭昕深情地說:“劉總對航空事業富有開拓精神。在高空台建設期間,他組織實施高空台的設計、使用和試驗技術研究,結合科研任務和對外合作大力培養人才。他的這些努力,充分體現了他的前瞻性思維,展示了他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大局觀。劉總對航空科研工作充滿睿智,充分體現他科學、求實的決策藝術。劉總不僅為高空台建設、航空發動機研製、探索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道路,以及624所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更為可貴的是,為我們塑造了一種創新的科研精神和工作方法。”

侯敏傑副院長十分敬佩劉院士,他說:“劉總是我國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的開拓者,是一位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探索者。特別是在首台自主研製的核心機高空模擬試驗中,他克服了缺乏專用核心機試驗設備、缺乏核心機試驗經驗等困難,以巨大的工作激情,在挑戰麵前毫不退縮,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我國首台核心機研製的成功,為我國先進航空發動機研製打基礎、建平台,貢獻出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中航工業燃氣渦輪研究院前任院長焦天佑與劉大響共事多年,他在回憶中談到:劉院士在高空台建設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航空發動機事業有非常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到高空台負責設計工作,沒過幾年,高空台就被“緩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沒有退卻、更沒有逃避,他爭取到有限的經費支持,主持開展了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研究,利用他在英國參加斯貝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時學到的新技術,帶領技術人員不怕風險、不怕反複、不怕技術難度大,一步一個腳印,解決了大量的設備故障和技術問題,建立了我國高空台的多項高空模擬試驗方法。還有在高空台自動數據采集處理係統的引進項目中,在美國製裁封鎖、無理中止合同時,他敢於擔當、敢於創新,終於成功地自主研發了高空台數據采集處理係統,為高空台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624所原黨委副書記周振德同誌,曾擔任過劉大響所在設計室的黨支部書記,他在回憶中說:“大響之所以出色,是因為他付出的更多。他愛學習、肯鑽研、事業心強、麵對困難不退縮。跟很多出類拔萃的人一樣,他的成長過程也不盡是坦途,也曆經了許多困難和磨礪。調來624所之初,我們設計室的主要任務是某型發動機設計。1972年5月,這一項任務下馬了,室裏好長一段時間沒事做,一些人就不來上班了。別人不來,大響照常準點上下班。沒有別的事做,他就翻書學習。一些人在閑散度日,他卻在刻苦鑽研。”

曾任624所高空台試驗研究室黨支部書記的曾伯勤同誌回憶說:“大響同誌為人正直,有啥說啥,講究方法。他總是以商量的口氣與同事們交流,‘你們看我這個建議是不是合適一些’。每次高空台試驗涉及的單位和設備很多,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在主持試驗協調會時,首先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最後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他一步步走上了領導崗位,地位變了,但他和群眾打成一片的作風始終沒有變。調到北京後每逢回到624所,凡遇到熟人他都要打招呼、聊聊家常,沒有一點兒架子。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624所有一位中專學曆的技術員,卻當了一個研究室的副主任,這在科研院所應該說是很少見的。這位同誌至今還十分感動地說:“劉總特別注重培養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劉總見我對試驗設備比較了解、遇事愛琢磨,就破格舉薦我當了研究室副主任。當時我們一批人的成長,都是與劉總培養人、善於用人分不開的。”

劉院士結合科研工作,為航空發動機行業和624所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在他培養的研究生中,現在很多已在624所和其他廠所的科研工作中發揮著骨幹作用。他在624所和北航工作期間,作為導師培養的研究生如張建、郭昕、蔡毅、侯敏傑、李繼保、王永明等同誌,都先後走上了航空工業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崗位。

劉院士是一位著述頗豐的專家。他的《試車環境對航空發動機性能的影響及修正方法》《航空渦輪噴氣和渦輪風扇發動機進口總壓畸變評定指南》《航空發動機進排氣裝置》三部專著,撰寫的近百篇科技報告和論文,對航空發動機設計與研發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他還編撰了一本高級科普讀物《航空發動機———飛機的心髒》,現已兩次再版,許多高校作為教材在使用,起到了讓社會了解、支持航空工業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