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飛翔》出版後讀者反響
為了強勁的“中國心”
———《我心飛翔》讀後感
中航工業渦輪院黨委書記顏建興
2011年7月我從中航工業西航調到中航工業渦輪院任職,這次工作變動使我有幸認識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動力專家,在渦輪院工作了整整30年,為院建設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老領導劉大響。從此,一生中我又多了一位德高望重,才學淵博,值得我終生學習的良師益友。
剛到渦輪院不久,我和院總設計師黃維娜一起去北航拜訪劉大響院士。見到劉院士後,我本想把院科研工作、新試驗基地建設以及當前承擔的重點任務情況,按照準備好的材料係統地作一個彙報,聽取他的意見和教導。沒想到,話題剛一打開,劉院士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他對航空發動機行業使命與願景的認識,對院裏麵臨的形勢任務的分析,對科研型號研製工作的看法,對新試驗基地建設的期望。聽著老人家那精練的表述和透徹的分析,我不由得想,幸好沒有把自己那些膚淺的認識講給院士聽,否則,第一次和老人家見麵我可能就要出醜了。
兩個多小時的交談,我被劉院士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他那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激情所感染,更被他那執著的敬業精神,深厚的專業底蘊,以及對航空動力事業的摯愛與熱切期待所深深打動。一個強烈的願望在腦海中浮現,有機會一定要詳細了解一下劉院士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航空動力探索曆程,讀懂前輩們的思想與人生,從中獲取智慧與力量,接過他們的接力棒,讓航空報國的偉大事業代代相傳。也許是看出了我的心思,臨別前大響院士把他自己親筆寫的回憶錄《我心飛翔》一書簽名送給了我和黃維娜。
這真是一本好書,一本值得一讀並要認真思考的好書!在書中,大響院士用他那樸實無華而客觀真實的語言把他們那一代航空動力人的從業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我們看到中國航空動力發展的曆史縮影,感受到老一輩航空動力人探索事業的艱難曲折和偉大奉獻。書中描述的一切,平凡中蘊含傳奇,平靜中透著波瀾,看後讓人感動,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一、精神之偉大
劉大響院士這一代航空人的事業之路艱辛曲折,跌宕坎坷。從《我心飛翔》一書的記述中,我們看到老一代航空動力人,他們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想要為國家的動力事業做出一番成績,但受到了國家綜合國力和工業基礎的限製,同時麵對著國內外各種對航空發動機研製的限製,所以他們傾其一生心血,耕耘、奮鬥了半個多世紀,到現在依然沒有收獲事業成功的那份喜悅,沒有看到中國航空動力產業與世界航空強國並駕齊驅,裝著強勁“中國心”的飛機翱翔祖國藍天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認識航空動力的發展規律是一段艱難曲折、苦苦求索的曆史進程。劉院士等前輩們白手起家,經曆的這個過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是一定要把中國的航空動力搞上去的決心和航空報國的偉大抱負,支撐著他們永不言敗,永不放棄,愈挫愈堅,不斷前行。在他們這一代中國航空事業拓荒者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偉大的報國理想、執著的敬業精神、創新求真不怕失敗的科學態度、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的奉獻情懷。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是航空文化的靈魂,是全體航空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們在中國航空工業這個寄托著強國之夢和民族複興的主戰場上奮鬥了半個多世紀,也正是他們的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為祖國航空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積聚了突破“瓶頸”、追趕超越的資本。這種精神之偉大,是我們最應該從他們身上汲取和繼承的精神力量,也是整個航空動力產業發展的精神支柱。
二、動力之艱辛
讀完《我心飛翔》,我深深體會到在當時國家一窮二白,工業基礎脆弱落後的基礎上要搞出自己的航空動力談何容易,可以說是曆史的狀況和當時的工業基礎,以及應對當時國際形勢對中國航空力量的迫切需求,使中航工業不得已選擇走“測繪、仿製、消化、吸收”的道路,即便是這樣一條無奈之路也是在國外對我們進行嚴密技術封鎖的情況下走過來的。書中提及了這樣兩件事:一個是引進英國羅·羅公司斯貝發動機。我們用英產毛料,按照羅·羅公司的工藝規範生產出第一台斯貝發動機,按照合同約定這台發動機要到羅·羅公司進行高空台性能試驗。當時英方安排在小高空台上做試驗,但受小高空台能力限製,一些性能試驗無法滿足要求,英方提出用小高空台的試驗數據與他們在NGTE大高空台上做的試驗數據進行比對校正,最後才能給出結論。這時,我方提出要去NGTE試驗基地和他們一起進行數據校正工作,英國人猶豫了半天才答應。在整個試驗中,他們也隻給結果,而不給過程數據。為什麼?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想讓我們知道他們的核心技術。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另一個例子是在我國高空台建設時期與美國的合作。我們要建高空台,就得搞數據采集係統,而數據采集係統是高空台的關鍵技術,是建成高空台的決定性因素。基於當時國內的技術現狀,準備通過國際合作按“交鑰匙工程”解決這一難題。當時我們已經和美國一家公司達成了全部協議和條款。這家美國公司是一個商業性公司,他們擔心國內審查通不過,甚至建議我們把合同上的“624所”名稱改為“新都機械廠”,以便於通過美國政府的審批。但最終美國政府依然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單方麵將合同撕毀。不得已我們隻有走“總體自主設計,硬件分散引進,軟件自行編製,現場聯合調試”的途徑,自力更生解決了高空台數據采集這一難題,終於建成了我們自己的高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