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附錄二(1)(2 / 3)

就是在這種內憂外困的艱難環境下,一代代航空人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了中國特色的航空事業發展道路,一點一點地迫近航空大國的強國夢。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多地體會到動力之路的艱難和辛酸。

三、堅持之不易

一直以來,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受國家綜合實力和戰略選擇的影響,沒有得到國家足夠的資源支持,這是曆史事實,也是造成發動機產業落後的客觀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動力前輩們縱有一番報國熱情,也找不到報效國家、實現價值和夢想的舞台。當年中推下馬、高空台緩建、項目中止造成了大批優秀人才的流失。就拿高空台建設來說,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決定高空台建設項目緩建,當時劉大響擔任高空台研究室副主任,室裏原本128人的隊伍由於高空台的緩建,隻留下了68個人。恢複高考製度後,80年代初一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分配到航空動力行業,現在回過頭來看,決然留下來的,也已經所剩無幾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更加感謝仍然留在中國航空動力事業戰線上的人,他們像一顆顆“火種”,延續了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不熄之火。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堅持和執著,才沒有導致行業遭遇毀滅性的災難。他們的經曆隻是整個航空動力事業發展階段的一個縮影。經曆了這個過程的單位和個人,都會具備這種精神,擁有這份堅持。對他們的默默堅守、永不言棄的精神,我們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們說他們堅守之不易,不僅僅體現在他們肩負起了民族複興的使命與責任上,也體現在他們那種不怕艱苦、甘於奉獻的精神上。在劉院士充滿樂觀主義色彩的描述當中,我們不難透過文字看到他們當年工作生活環境的艱辛。他們住的是“幹打壘”,正如書中描述的“山清水秀屋頂漏,鳥語花香廁所臭”,就是在那樣惡劣的生活條件下,他們選擇了堅守,沒有逃跑,選擇了奉獻,沒有抱怨。他們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航空報國!

四、規律之根本

2009年2月18日,就在“中國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去世前夕,劉院士去看望吳老。吳老拉著他的手,叮囑道:“航空發動機太難了!過去我們認識不夠。一定要吸取曆史教訓,按科學規律辦事!一定要加強預先研究!一定要講真話,不要怕!一定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我國的發動機搞上去”。這是老人家在彌留之際,用自己的畢生經驗和最後的生命力量發出的肺腑之言。直到今天,在發動機研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按科學規律辦事的情況,而由此遭受到的挫折和付出的代價令人扼腕痛惜。自古以來中國人最講求尊“道”重“器”的思想,而“道”就是規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律辦事;“器”是指做事的方法、途徑和工具,是“道”的外顯形態。眾所周知,搞航空發動機絕對沒有捷徑可走!發動機研製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一定是要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來發展的。時至今日,在全行業奮力一搏努力突破航空動力發展“瓶頸”的曆史時刻,我們的前輩們用他們艱難探索的實踐告訴我們,一定要堅持“道器並重,術法相乘”的原則,尊重客觀規律,大膽實踐,勇於創新,學習借鑒世界先進國家的經驗和成果,利用一切能為我所用的方法和工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中國航空動力自主創新、持續快速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