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折騰之重要
中國的發動機走到今天,成績應當是第一位的。從一窮二白沒有發動機,到現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初步建立了設計體係和設計規範,基本形成了專業化的發展平台,有了一定的裝備保障能力……這些都是成績,也是未來發展的基礎。但我們也要思考,為什麼經曆了60多年的發展,在信息化、工業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與國外的差距還是那麼大?深究其原因,我們在許多決策問題上不斷反複折騰,使得我們失去了航空動力發展的寶貴時間,不斷拉大了我們和國外的距離。今天,我們有了航空動力發展的意識,也明白隻有堅持走自主研製的道路才能解決發動機研製的核心問題。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下,我們已經清醒地看到不能再靠引進或購買來解決國家的動力問題。我們整個行業應該靜下心來,把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都聚集在突破航空動力關鍵技術的“瓶頸”上來,完成上一代航空人的夙願,實現我們動力強國的“航空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六、使命之光榮
劉大響院士作為我們發動機行業的先驅者,也是行業的老前輩,他時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每時每刻都在牽掛著航空動力的發展,用心培養年輕一代航空動力人的成長。他曾多次來到渦輪院給年輕人講課,強調用創新的精神,走出發動機自主研發的道路,突破航空動力“瓶頸”。他用“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八個大字凝聚精髓,鼓舞大家。作為新一代航空人,在國家、曆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麵前,在國家迫切需要航空動力這顆強勁的“中國心”的時候,我們要認真思考:怎樣去承擔起這份使命?曆史選擇了我們,機遇鍾情於我們,我們已經被推上了這個舞台,已經沒有退路,必須勇敢擔當,闊步向前。
作為新一代航空動力人,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發動機研製是一項充滿風險和挑戰的事業,既要有克服重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在遇到風險時也要敢於擔當。書中提到,當年劉院士作為中推預研的總設計師,核心機試驗時,他深知其中蘊含著巨大風險,提出要最終的“技術決策權”。而要了這個權力,也代表著他將會承擔相應的責任。曾經在某次壓氣機試驗的時候,出現嚴重超標的振動,經過幾輪的摸排、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作為項目的總負責人,劉院士在這個時候經過認真分析和科學判斷,認定這是一個“臨界轉速”問題,隻要快速通過這個轉速就能恢複正常。在試驗現場,推油門杆的操作人員手都在發抖,劉院士指示他不要停,快推油門,越過臨界轉速後,振動值下降了,試驗獲得成功。那時,我們的試驗不同於國外,國外有錢,試驗報廢了可以換一台再試,但我們國家當時沒那麼多錢,每一台用來試驗的試驗件都十分珍貴,每報廢一台都是巨大的損失。雖然事後證明他的判斷正確,但當時確實冒了巨大的技術風險。要是判斷失誤,不僅試驗件報廢,這會讓他承擔巨大的責任。所以在當時,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他有承擔責任的巨大勇氣。
一句簡單的“出了問題由我負責”道出了他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意識。現在,我們很多同誌遇到問題不假思索,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和科學的判斷就隨意做出決定,這顯然違背了科學研究所必需的嚴慎細實的科學精神。有些時候,當意識到風險存在時,優柔寡斷,不敢決策,怕擔責任,同樣會貽誤戰機。劉院士那一代老同誌對待工作的作風和態度,是我們今天很多年輕科技人員需要努力學習和為之不斷實踐的。
七、希望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