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附錄二(2)(1 / 3)

經曆改革開放30餘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實力和財富能力已是今非昔比,偉大的“中國夢”需要航空強國的堅強支撐。當前,突破航空動力發展“瓶頸”,實現中國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意誌,成為民族期盼,成為航空人的共同追求。中航工業黨組已經向全行業發出集中行業優勢資源,攻克一個個型號研製中的難題和技術堡壘,用最短的時間,突破航空動力發展“瓶頸”的號召;中航工業發動機率先對研發板塊進行了專業化整合,提出了“5C”和六大板塊協調發展的戰略構想,組建了一個個型號攻堅的“國家隊”“行業隊”,正在向橫在前進道路上的難題和堡壘發起衝鋒!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國家的巨大支持,有中航工業的堅強領導,有中航工業發動機的正確指揮,有全體航空動力人的奮發作為,我們一定能夠在老一代航空動力人奠定的堅實基礎上,走出困境,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衷心希望當代航空動力人為了強勁“中國心”,一定要下定決心,堅持遵循發動機研製的客觀發展規律,紮紮實實地做,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堅持自主創新之路,集能聚力,突破“瓶頸”,贏得事業成功,實現劉院士等老一輩航空動力人和我們共同的夢想,實現“我心飛翔”的夙願,讓中國的戰鷹都裝上健康、強勁的“中國心”!

走動力報國之路圓中華複興之夢

空軍第5719廠廠長向巧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動力專家劉大響的回憶錄《我心飛翔》,在5719廠員工中引發了熱烈反響。無論是科研技術人員還是生產一線工人,都無不為劉院士“誠信、勤奮、團結、奉獻”的精神所感動。各單位還召開專題會議交流心得體會,員工們紛紛撰寫讀後感,表達對劉院士甘當“老黃牛”,為振興航空發動機奮鬥終生的由衷敬佩,抒發學習劉院士精神,愛崗敬業,奉獻中國航空動力事業的心聲。

這部回憶錄生動翔實地敘述了劉大響由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曆程,多角度展現他“心係動力,航空報國”的科學人生,樸實無華的字裏行間中折射出一名人民科學家為貢獻“中國心”、助力“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的人格魅力,給航空動力人以深刻的啟迪。

一、愛國強軍不懈追求,軍力強則國家強

劉院士與部隊有著很深的緣分,是經過部隊大熔爐鍛煉的“紅色航空工程師”。大學畢業時他主動放棄了在北京中央大機關工作的難得機會,毅然北上沈陽,投筆從戎,到航空發動機科研一線工作。他於1962年5月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他始終牢記著當時六院唐延傑院長的講話,搞航空發動機對國防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到這裏來是很光榮的,是為了航空事業的發展、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從此,劉院士自覺把個人命運與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與國防建設緊密聯係在一起。在部隊的大熔爐裏,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勤勉工作,每天晚上都同大家一起自覺自願加班、學習到深夜,經常被領導趕回去休息。

1965年,他和同事們被派往空軍某飛行部隊進行半年的“蹲點兒”調研,他們與空地勤官兵一起摸爬滾打,經受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洗禮,學到了頑強拚搏、一絲不苟、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積累了實踐經驗。在部隊半年的“蹲點兒”鍛煉中,培養了他敢於麵對困難、勇於在實踐中學習的良好作風,成為他科研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經曆。

劉院士愛國強軍的不懈追求,一是源於他對人民空軍的熱愛和崇敬。他曾經在606所1500餘人的大會上頌揚空軍的英雄飛行員,講述在40℃高溫下,空地勤人員抗酷暑頂烈日,勤學苦練基本功的動人事跡。他急部隊之所急,想部隊之所想,積極參與帶氣冷空心渦輪葉片的815甲發動機研製,第一次在國內取得了“裏程碑”式的勝利。二是源於他對我國航空發動機落後已成為製約航空工業和部隊裝備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的深切憂慮。劉院士強調,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沒有好的發動機,不可能有好的飛機。動力強則航空強,航空強則軍力強,軍力強則國家強。

這也啟迪我們5719人,從事航空發動機事業一定要以愛黨愛國愛軍、獻身航空的理想信念做支撐。我們是“不穿軍裝的軍人,不拿槍的戰士”,一定要深入基層、深入實踐,全心全意服務一線。隻有深入基層、深入實踐,才能對航空發動機的性能、使用和維修保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直接的體驗,才能彌補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鍛煉才幹。科研人員要接地氣、受教育,努力把自身發展與服務基層、服務部隊結合起來,要有沉心靜氣的定力和螺絲釘般的鑽勁,在優質服務中解決問題,在無私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