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附錄二(2)(2 / 3)

二、紮根三線執著堅守,為動力事業奉獻無悔青春

20世紀70年代,劉院士一切聽從黨的安排,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口號聲中,攜全家從繁華的大城市來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嶺中,參與中國最大的航空發動機試驗研究基地———624所的建設,他在深山老林中一幹就是30年。在漫長的山居歲月中,他和廣大科研工作者們一起住“幹打壘”的房子,上山揀柴,自己做飯,戰天鬥地,以苦為樂。為了建成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台,當時剛過而立之年的劉院士和建設者們“憋屈”在低矮的房子裏,僅僅憑借一些公開發表的零星資料和幾張外國照片起步,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用最簡陋的工具設計繪製了中國高空台的藍圖。

20世紀80年代國家進入經濟調整時期,在高空台緩建,經費銳減,安裝隊伍撤離,人心思走的嚴峻形勢下,劉院士堅守陣地,動員大家樹立必勝信心,堅持到底。他在研究室裏組建“收尾安裝隊”,既當技術員又當工人,完成主體廠房的安裝收尾。同時利用極為有限的經費,邊調試邊研究,千方百計請求上級支持盡快恢複建設。在他和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下,硬是將高空台停緩建的3年時間,變成了熱火朝天的調試和研究的3年,曆經千辛萬苦,終於使高空台建設“起死回生”。1985年高空台用815發動機直接排大氣調試獲得成功,1986年又完成了“渦噴13AⅡ發動機進口流場畸變模擬鑒定試驗”。1995年高空台正式通過國家驗收,劉院士等科研工作者們在偏僻的山溝裏像變魔術一般,建成了“亞洲第一台”,使我國成為繼美、俄、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高空台的國家。曆盡千難成偉業,人間萬事出艱辛。1996年高空台被評為“九五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7年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劉大響院士與焦天佑所長代表數千名科研人員和職工,兩次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為了這座中國人的“爭氣台”,劉院士付出了26年最寶貴的青春年華。

劉院士紮根三線30年,體現了航空動力人對黨的無限忠誠,對祖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他的成功史,就是苦苦求索、辛勤耕耘的奮鬥史。30年裏,他不浮躁、不動搖、不懈怠,抵住了誘惑,耐住了清貧,用頑強的意誌和高尚的品格書寫了輝煌的人生。30年的執著堅守啟示我們,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從事航空發動機科研工作,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必須要下“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苦功夫,耐得住寂寞,心無旁騖,不懈地艱苦奮鬥,才能取得光輝的成就。

三、自主創新拚搏奮鬥,挺起中國航空動力的脊梁

劉院士指出,發動機技術和產品已經被少數航空工業發達國家高度壟斷和嚴密封鎖,尤其是先進的高性能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即使花大錢也是買不來的。所以,必須立足國內,貫徹以我為主、自主創新的原則,才能不斷實現航空動力的更新換代和自主保障。

1986年10月,劉院士受命於危難之際,接任624所總工程師,領軍攻關“高推預研”項目。這是我國第一次按係統工程管理的大型航空動力研究工程項目。他深入一線調研,找科研骨幹談心,虛心聽取意見,多次拜訪兄弟單位取經,提出在“高推預研”基礎上開展“三大部件和核心機研製”的方案和建議得到了上級的理解和支持,並正式立項啟動,成為10年高推預研工作的重要轉折點,624所的預研工作由此走出困境,開啟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起點。

劉院士在科研實踐中,始終堅持科學務實、嚴謹細致、敢於負責的態度,在重大工程麵前他親臨現場指揮,對技術問題實事求是,一絲不苟。在高空台調試和核心機試驗過程中,他經常給試驗主管和操作人員打氣鼓勁:“你們膽子要大,心要細,操作時不能手軟,不能猶豫不決,隻要不是違章操作或不負責任,出了問題由我負責。”他的坦然大度和充分信任給大家吃了“定心丸”,科研人員稱讚他有“大將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