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動力專家劉大響同誌的回憶錄———《我心飛翔》一書已經出版麵世。我有幸較早得到此書,一口氣覽讀無餘,深為劉院士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我國航空動力事業的博大胸懷和非凡壯舉所折服,所感動。這部30餘萬字的回憶錄,情真意切,語言質樸無華,行文通俗流暢,既無矯揉造作之態,更無嘩眾取寵之意,完全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真摯的感情,坦蕩的胸懷,對理想的不懈追求,百折不撓的意誌品質,無不顯示出一位大家的風範。這是一部進行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是一部如何進行航空發動機創新研製的藍本,更是一部彰顯科學家人格魅力和坦蕩胸懷的好書,給後來人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一部進行傳統教育的好教材
一個人從他的童年、少年到青年是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也是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打不牢,萬丈高樓就是空中樓閣,一遇風馳電掣,就會頃刻倒塌。回憶錄用了近5萬字來寫自己的成長過程,這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十分必要。作者借此告訴我們,家庭和社會教育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劉院士的童年時代同其他兒童一樣,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小時候生長在農村的我是玩泥巴長大的,捉迷藏、騎竹馬、烤家雀、打銅板、看木偶、拉洋片。”“小時候我挺淘氣,經常同小夥伴爬樹掏鳥窩、抓知了,下河洗澡摸魚……”寥寥數筆,就把一個頑皮、活潑、可愛的劉院士的童年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躍然紙上。那麼,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孩子,緣何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緣何在航空發動機這個高科技領域做出輝煌的業績呢?俗話說得好:水有源樹有根,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成長的基石
從回憶錄中我們不難看出,劉院士的家族是一個大家族,其祖輩可追溯至明洪武8年,祖祖輩輩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其祖父為人忠厚、善良淳樸、性格隨和、一生行醫、救死扶傷,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尊敬;其母親知書達理,繼承祖父醫道,為百姓行醫看病,對家庭困難的病人分文不收。盡管家庭生活還算殷實,但其母一生簡樸,掉一粒米也要揀起來,喝稀飯、吃地瓜,經常穿帶補丁的衣服。劉院士從3歲起就開始接受母親的教育,背《三字經》《百家姓》;熟記“嶽母刺字”“懸梁刺股”“孔融讓梨”“孟母擇鄰”等典故;背唐詩宋詞。母親教育他要“尊敬長輩、尊敬老師、愛護同學、為人誠實、不說假話、勤奮努力、好好學習”。這些不倦的教誨,在劉院士的幼小心靈裏,埋下了純樸善良和勤奮好學的種子,積澱了積極上進和不服輸的品格。
2.孜孜不倦、勤奮努力的求學精神
劉院士的青少年時期,先後讀過私塾、私立小學、初中、高中。老師教育他“學習要努力、做人要誠實,男兒當自強,一切靠自己”。這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成了他這一生的“座右銘”。在小學他第一批加入少先隊,擔任中隊長;在初中擔任學生會主席,縣學聯委員、副主席。後來他升入大學,第一批入黨,擔任班級總幹事。無論在哪所學校,他都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品學兼優,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被學校評為“全麵發展的優秀學生”。劉院士在回憶錄中風趣地說:“我是屬牛的,屬牛的人都會有點兒牛脾氣,但總是勤奮勞作、不畏艱辛、任勞任怨、奮力向前。我常常想,自己的天分並不很高,也不那麼聰明,但笨鳥先飛,從小讀書刻苦用功,所以學習成績才比較好。”劉院士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在學習的實踐中不斷磨煉自己、不斷成長進步,這無形中給我們今天的青少年樹立了好榜樣。
3.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模範夫妻
劉大響院士1963年結婚。50年來,這對夫妻互敬互愛、互相攙扶、相濡以沫,走過了極其艱苦的歲月。由於劉院士工作繁忙,長期出差和“蹲點兒”,3個孩子都由妻子撫養長大。夫人背著孩子上班,幾十裏路,第一次摔傷住院,第二次摔成腦震蕩,但其夫人毫無怨言,全力以赴支持丈夫的工作。劉院士在回憶錄中說:“那一段時間是我與段蘭芳結婚以來所經曆最艱難的時期。段蘭芳不但沒有因我工作忙、經常出差而有怨言,而是盡力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對此,我一直感到很內疚,覺得很對不起她。”這是實實在在的心裏話,情真意切。50年來,他們沒有進過歌廳、咖啡館和公共娛樂場所,也沒有卿卿我我。雖然有些乏味,卻心裏踏實。所以,劉院士的良好家庭教育,善良淳樸的家風,青少年時期的成長過程以及正確的婚姻觀,是我們進行傳統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