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附錄二(3)(2 / 3)

二、一部如何進行航空發動機創新研製的藍本

1.不去機關去基層

劉院士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後,主動放棄了到國防科委機關舒適體麵的工作,主動要求到科研第一線摔打錘煉,最後,他如願以償地被分配到沈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606所)。劉院士在學校學的是衝壓發動機,而606所研究的是渦輪噴氣發動機,反差之大,令他毫無思想準備。但他既選定了目標,就要堅持走下去。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向書本學習,向同誌學習,向蘇聯專家學習,經常挑燈夜學。由於他的突出表現,得到了領導的重用,曾先後帶隊到部隊“蹲點兒”,擔任總體性能組組長,突擊隊副隊長,研究室代理副主任,“遭遇起動”組組長。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裏,他也沒有放棄學習,精心研究有關資料。可以說,在606所的8年時間,為他以後從事航空動力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2.努力奮戰在高空試車台建設的第一線

1970年,劉院士被調到四川江油的大山深處的624所,擔任高空台設計室的副主任,分工主管高空台的試驗。高空台是一項技術複雜、難度很高、規模巨大的國家重點工程,也是先進航空發動機試驗不可缺少的設備。當時世界上僅有蘇、美、英、法四個國家才有,可想而知其難度之大。正像回憶錄中說的“高空台具有試驗範圍廣、功能強、效率高、風險小、狀態可重複、不受天氣限製等特點”。麵對這樣一個龐大複雜的係統工程,劉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在全國近百家企事業單位協作下,經過上萬名建設者的積極努力,曆經30個春秋的艱辛磨難,凝聚兩代人的理想追求和聰明才智,終於建成了我國自己的高空台,於1995年經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使用。建設高空台的整個過程,遇到哪些技術關鍵,如何改進設備提高性能,回憶錄裏都有詳細的描述。那種百折不撓、鍥而不舍、迎難而上、忘我工作的鮮活場麵,讓人看了動容。

3.赴英參加斯貝發動機的高空台考核試驗

據回憶錄記載:由於我國發動機比較落後,國家決定引進英國斯貝發動機。劉院士作為高空台考核試驗小組組長赴英參加了斯貝發動機考核試驗工作,他憑借豐富的經驗和聰明才智,協助英方解決了高空台“艙效應”造成發動機性能漂移問題,得出了試驗性能新的修正方法,成功完成了斯貝發動機高空台5個性能考核點試驗,為渦扇9發動機實現國產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渦扇9被命名為“秦嶺”,有效地提高了我國自行研製發動機的水平和能力。劉院士在英期間,帶著“要搞好中國自己的高空台”這個問題,一方麵千方百計與英方工作人員搞好關係,放鬆他們對我們的監視,深入車台各處進行一點一滴的測繪,取得了許多極有價值的借鑒資料;另一方麵抓緊一切機會與英方專家進行廣泛交流,掌握了高空台的係統構成、試驗方法、開車程序、高空台的調試方法以及如何判斷試驗結果的精度等問題,有力地保證了我國高空台順利建成。

“高推預研”是我國自主發展航空動力的迫切任務,勢在必行。在“高推預研”和“引進仿製”的問題上,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和分歧。身為624所的總工程師,劉院士認真研究世界先進發動機的發展趨勢,站在世界科技前沿高瞻遠矚,力主實施“高推預研”。在國家下達任務並得到經費支持下,身體力行,取得了一係列科研成果,從而大大地縮短了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周期。回憶錄裏對為什麼要搞“高推預研”,我國航空發動機搞不上去的原因,“引進仿製”存在的問題,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預先研究與型號的關係和係統管理等問題,都做了清楚的回答,語言簡練生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中推核心機登上曆史舞台。在“高推預研”、增加技術儲備的基礎上,研製中推核心機自然提到了日程。中推核心機的關鍵在於三大高壓部件性能試驗,據回憶錄中的描寫,在進行七級高壓壓氣機試驗時,冒著轉子“飛”出的危險,劉院士果斷決策,采取降低轉速,快推油門,使轉子快速通過“臨界轉速”的辦法,並當即表態:“如果轉子‘飛’了,由我承擔責任。”這一推,果然驗證了他的判斷,充分顯示了劉院士敢於決策、敢於擔當的大將風度。中推核心機的研製成功隻用了4年時間,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科研實踐充分證明“高推預研”是正確的,其科學價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