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附錄二(4)(2 / 3)

可是,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多,他們從小到大深得祖輩、父輩的寵愛,往往自視甚高,眼高手低,不屑於他人的成績,看不到別人的長處,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更不用說去向別人學習了。這必然阻礙了自己與他人的交往,以及切磋學問的通道,也損失了自己進步的機會。驕傲的人,不易為別人所接納,相反卻容易為自己樹立敵人。長期故步自封,難以有所作為。我們的學生一定要培養謙恭的學習態度,以增加自己學習、上進的機會,練就更多的才能,陶冶更好的品性。

劉院士學習的深入性更令人難忘。回憶錄中說,在大學,他學的是衝壓發動機,到沈陽工作要搞渦輪噴氣發動機,便自學“蘇聯斯切金院士和哈軍工董紹庸教授寫的《空氣噴氣發動機原理》,每天晚上都學到10點多鍾,寫了整整兩大本筆記”;後來研究米格-21裝的發動機,他說“在摸透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寫了兩大本筆記,從原理開始,一章一章地學”。他的學習不是盲目接受式的,也不是熟讀成誦式的,而是“要把人家的東西學深、學透、學活,看看有什麼問題,還搞一些反設計”。而且還說了“隻有認真學習,摸透、消化、吸收,才能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1979年國產斯貝發動機送英國羅·羅公司進行高空台和零部件強度考核試驗。當時出現5個性能考核點中有2個單位燃油消耗保證點超過合同規定值,羅·羅公司的專家認為是“艙效應”,使高空台試驗中產生了發動機的性能漂移,隻要對其進行“動量修正”是可以達標的,但英方不太願意提供具體的修正方法。在中方力爭之後,英方按照他們常用的方法進行修正,但耗油率仍然超標。劉院士與其他同誌研究具體情況之後,推導了一個修正公式,提出具體的修正方法和步驟,向英方專家做了介紹。英方專家本著尊重科學、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接受了中方的建議,對自己常用的修正方法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和完善,最終斯貝發動機高空台5個性能考核點的試驗結果都達到了合同規定指標要求,符合驗收標準。從英國回來,劉院士寫了一篇《高空模擬試驗中發動機的性能漂移及其修正方法》的技術報告,接著又開展並完成了《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研究———發動機高空性能修正》課題研究,獲得1989年度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些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總結,為把中國自己的高空台建設好、調試好、試驗好打下了基礎。

“學深、學透、學活”,這是學習上淺嚐輒止的人做不到的,也是那些隻知道應付考試的人做不到的。隻知應試的人,很難“有所創新、有所前進”。一個不善於學習的人,成不了大器;一個不善於學習的民族,很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學深、學透、學活”,需要坐得住,需要韌勁,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二、劉大響院士富有移山填海的韌勁

詞典裏這樣解釋“韌”:受外力作用時,雖然變形而不易折斷。我們認為劉院士的“韌勁”,就是不離不棄,就是愈挫愈勇,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是“千磨萬擊還堅韌”,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

在國家決定高空台緩建3年時,劉大響提出,3年緩建,不能坐等3年,應該盡自己所能,組織力量繼續幹下去。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高空台全體同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硬是把緩建的3年變成了熱火朝天搞研究和調試的3年,把在英國學到的先進技術應用到中國高空台上。最終爭取到領導機關支持,提前恢複了高空台建設。

在高空台測試係統的引進中,由於美國對我國實行製裁,原已簽訂的合同無法執行。又是在劉大響提議下,采取“總體自主設計,部件分散引進,軟件自行編製,現場聯合調試”的迂回方式,采購部分部件,自己擬定總體方案,自行編製軟件,自己負責調試。最後成功地組合成一套當時我國最高水平的高空台發動機數據采集係統。

高性能推進係統工程預先研究項目,於1976年開始論證工作,1979年8月立項。研究開始不久,就碰上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高推預研經費大幅縮減,以後又遭遇多次調整,預研工作舉步維艱。到1989年底,10年時間,劉大響和他的同事們硬是憑借著上述“韌勁”始終沒有停止過預研工作,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績,為後來的中推核心機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