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乃是長期在考驗我們的韌勁,唯有那些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獎賞。”擁有韌勁,可以移山,也可以填海。劉大響院士和他的同事們就是能夠憑借韌勁移山填海的人。
可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做事,起初都能夠付諸行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度與挫折的不斷增加,耗費了不少力氣還看不到成功的曙光時,很多人就從思想上開始產生鬆懈和畏難情緒,甚至還會像懦夫那樣哭哭啼啼地哀歎,罵罵咧咧地埋怨,接著便是不思進取、自暴自棄,或者心灰意冷、退避三舍,最後放棄了努力。
其實,人在做事時之所以會淺嚐輒止、半途而廢,主要是人天生就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惰性。當人遇到挫折、困難和阻礙的時候,這種惰性就會出來和你搗亂。意誌薄弱、缺乏韌勁的人就會被它打敗,呈現出的精神狀態便是垂頭喪氣,畏縮不前。一些沒有能夠堅持到最後,一無所獲的人隻知道羨慕別人的成功,卻不知道自己之所以沒有收獲,就是因為在最需要下力氣、花大功夫,毫不懈怠地堅持下去的時候,卻停止了努力,讓成功擦肩而過。
中古波斯大詩人薩迪說:“事業常成於堅韌,毀於急躁。”中國的孟子有一個比喻:“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上》)持之以恒,是意誌和韌勁的表現。事業和成功這兩個東西沒有百折不撓的性格、沒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沒有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是換取不來的。
因此,我們認為,學生時代正處於學習知識、修養品行的時期,如果能夠多讀讀《我心飛翔———航空動力專家劉大響院士回憶錄》這類奮鬥者經曆的書籍,懂得人生旅程如同河流,沒有一條河流會筆直流向大海的,隻有在不斷曲折、回旋、動蕩的曆程中才會變得寬廣遼闊,就能自覺把困難視作練就奮飛翅膀的最好利器。
勝利的鮮花在血汗中綻放,榮譽的桂冠用荊棘編織。排除萬難,堅定不移,成功屬於堅韌者。
三、劉大響院士更具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劉院士說“我搞了一輩子航空發動機,老實說並不是自己從小就立誌‘航空報國’,當時我確實沒有這個想法。那時候自己一心想搞發電,想為國家工業化、電氣化出點力。我之對於航空,特別是對於航空發動機事業,可以說‘先結婚、後戀愛’,但愛得很深沉、很執著,從來沒有後悔過。”造化也弄人,他想考清華,卻被保送進了北航;想搞發電,卻搞起了發動機。而且一搞就是一輩子,一搞就搞出了大名堂。
劉院士何以對航空發動機這位“先結婚後戀愛”的“新娘”愛得如此深沉,如此執著呢?那是因為,劉院士具有強烈的事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1962年,劉院士從北航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在沈陽)。到所後不久,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六院院長唐延傑在一次報告中講到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搞航空發動機對國防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還講到:“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光靠小米加步槍,在未來的現代化戰爭中是行不通的。……美國的武器比較先進,我們必須在這個方麵主動為部隊排憂解難,要用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我們的部隊。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六院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正是唐院長這番痛定思痛的話語,激起了劉院士強烈的事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堂堂中華,泱泱大國,豈能甘居人後,受人欺淩?從此,他情係長空,致全力於航空發動機的研究。
1965—1966年研製帶氣冷空心渦輪葉片的815甲發動機,當時國外對我國實行嚴密的技術封鎖,技術難度很大。所內外出現一些對815甲發動機研製不利的說法,可劉院士在所領導的支持下,大膽積極地工作,為研製成功盡了最大職責。這一成功“同時也開啟了我國氣冷空心高溫渦輪葉片研製的先河,為國家安全和空軍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