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模擬試車台,是獨立自主研製新型先進航空發動機不可缺少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大型試驗設備。1980年6月,劉院士從英國參加完成斯貝發動機高空台考核試驗回國,與624所的同事們正準備把在英國學到的先進技術和試驗經驗,用於我國自己的高空台建設,卻碰上了1981年國民經濟大調整,高空台被列為緩建項目。這時改革開放的大潮衝擊到三線,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吸引力很大,好多人紛紛要求調走,個別人甚至不辭而別。這時已是高空台試驗研究室主任的劉院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思想壓力和負擔。但他深知,沒有高空台,一個國家要想獨立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隻是一句空話。他和他的高空台鐵杆骨幹分子發誓:不搞出中國自己的“爭氣台”,誓不罷休!他們一邊自己組織起“收尾安裝隊”完成高空台一期工程的安裝收尾工作,一邊探索研究高空模擬試驗技術,主持製定了10多份技術文件和試驗規程,將在英國進行國產斯貝發動機高空台考核試驗中學到的先進技術和調試經驗應用到SB101高空台中,順利完成了高空台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氣調試,並於1986年完成了渦噴13AⅡ發動機進口流場畸變模擬鑒定試驗,不但為我國自行研製的殲8Ⅱ飛機定型做出了貢獻,而且使高空台一期工程提前8年投入使用,也為高空台二期工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1995年,我們自己的高空台項目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使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俄、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此類大型試驗設備的國家。高空台投入使用後,已相繼完成了30多個機型,80多台份發動機的科研、調試、考核、鑒定、定型試驗,為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和多個飛機的定型做出了突出貢獻。1996年,高空台被國家科委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7年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高空台試驗區和零部件試驗區的5個加溫爐改造過程中,展示了劉院士尊重科學的執著。當時,加溫爐已經竣工,但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經調試,爐膛升溫需要30多小時才能達到試驗所需溫度。試驗時要提前一天半將加溫爐燒起來,所加溫的空氣要排空,要浪費大量的人力、能源和時間。一位技術人員向劉總介紹一種新的保溫隔熱材料———矽酸鋁纖維,可以提高加溫速度、減少能源消耗。劉總調查研究後,決定對加溫爐進行改造,可是上級主管人員不同意而且還批評了他。但劉總仍堅持采用新材料,堅定不移地組織施工改造。改造後的加溫爐,加溫時間縮短到了5~6小時,大大節約了試驗經費和能源消耗。如此實事求是地進行科學研究沒有強烈的責任感是做不到的。
高空台建設、我國第一台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核心機(簡稱中推核心機)、高性能核心機的研製成功,都與“劉大響”這個響亮的名字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自1970年到624所工作至2000年調往北京,在大西南的一個偏僻山溝裏為之奮鬥了整整30年!
30年的漫長歲月,沒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能堅持下來嗎?看看他是怎樣表白自己的心聲的:“為了讓國產飛機都裝上強勁的‘中國心’(國產發動機),我願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進入新世紀,已經成為我國航空發動機行業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大響,又一次站在國家安全、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際影響的高度,與多名院士聯名,多次給中央上書,呼籲發展大型飛機。從2004年3月到2007年3月,劉院士作為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就大飛機工程問題,先後提交了三個建議和一個議案。終於在2006年3月通過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將大型飛機正式列入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中16個重大專項工程之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千千萬萬的有誌之士、有為之士具有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劉院士航空報國、心係動力,赤誠執著、矢誌不渝的力量源泉。
讀《我心飛翔———航空動力專家劉大響院士回憶錄》,我們一方麵被劉院士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所震撼,一方麵又為如今的一些年輕人缺乏責任感與使命感而歎息。
由於多種原因,當今的部分中學生中存在著對父母長輩缺少禮貌、對同學缺少熱情、對班集體缺少關心、對學習缺少動力等責任感差的問題。在大學生中,西方的“自我價值”“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實現”等觀點被片麵宣揚,於是一些人隻關注自我,成天迷戀於個人物質利益的滿足,隻要權利,不盡義務;一些人追求實惠,唯利是圖,損人利己,乃至於否認存在著個人利益之外的社會整體利益,也就淡化了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在一份對近1000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問卷調查中,對“你畢業後為了什麼而努力?”的問題,有84.6%的大學生回答是“既為社會也為個人”,真正“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僅為8.4%,而不太明確的占7.0%,盡管大學生兼顧社會和個人,但在兩者之間還是偏重於個人。可見,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被嚴重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