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附錄二(5)(2 / 3)

責任感是有價值取向的。它是與人們的自信心、進取心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複興中華,從我做起。是炎黃子孫就必須承擔起應盡的一份責任。劉大響院士情係長空、獻身國防的優秀事跡無疑為廣大學生豎起了一麵鮮豔的旗幟,我們應該很好地學習劉院士等科學家對國家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得到劉院士的接見,一睹劉院士的風采。劉院士那淵博的知識、幽默的話語、慈祥的麵容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現在,拜讀劉院士的大作,我們對劉院士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劉院士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是一個富有韌勁的人,是一個具有強烈事業責任感的人。

此時,藍天有戰鷹呼嘯而過。那呼嘯而過的戰鷹,正承載著劉院士的夢想飛翔,正承載著中國人的夢想飛翔。我們祝願她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得更快!

航空鑄豐碑群眾樹口碑

———劉大響院士在624所

中航工業渦輪院宣傳部文廣劉書冬

中航工業燃氣渦輪研究院創建近半個世紀以來,建成了航空發動機大型連續氣源高空模擬試驗台(簡稱高空台),在航空發動機研製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突破了係列航空動力關鍵技術,先後完成多項航空動力高新工程研究;自主研製出了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核心機(簡稱中推核心機)、高推重比核心機;取得了係列核心機研製和向型號派生發展的重大成果。從而,形成了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航空動力預研、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研發核心能力。

這些我國航空工業和航空動力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成果、624所今天的核心能力,與“劉大響”這個名字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自1970年來624所工作到2000年調往北京,為之整整奮鬥了30年。

劉大響作為中國航空發動機行業的傑出專家和該領域首位工程院院士,為624所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高空台緩建時期,他鍥而不舍、堅持不懈;麵對西方技術封鎖,他睿智決策、集智攻關,為高空台建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高空台的建成,使我國有了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設備手段;同時奠定了624所作為我國航空發動機整機試驗鑒定基地的地位。他是624所科研的領軍者。他身先士卒、率領團隊攻堅,取得了航空發動機預研和核心機研製的豐碩成果,使我國步入了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道路;同時也為624所贏得了航空動力預研中心的占位,並為624所航空科研事業的長遠發展積累了經驗和技術。

一、曆艱奮進建設亞洲第一個高空台

1970年10月,606所第7研究室全部人員調入624所,劉大響與愛人和3個孩子舉家從沈陽來到四川江油。時年他33歲,風華正茂,做事幹練,躊躇滿誌。自此,他開始在這崇山峻嶺中從事航空發動機試驗基地建設和航空科研工作。

1974年初,劉大響進入624所第11研究室工作,這是一個專門承擔高空台建設設計的技術室。1974—1981年,他先後擔任室副主任、主任,一方麵從事具體設計工作,同時擔負起了高空台設計的組織工作。

那時,作為三線單位的624所,生活、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他的家和辦公室都在一棟“幹打壘”樓房裏,上層辦公、下層住家。他和其他有家屬的職工一樣,領著一家人上山揀柴,自己做飯。條件雖然艱苦,他和同事們的工作激情卻很高。人們常見他快速搖轉手搖計算器、手拉計算尺算出一組組數據;與別的技術人員合作,把兩米長的鋼板尺彎曲過來,在圖紙上畫出一條條大曲線。他和同事們用最簡陋的工具,描繪著高空台的壯麗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