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附錄二(6)(2 / 3)

1995年,中推核心機參加國家“八五”預研成果展示會。劉大響向前來參觀的江澤民、李嵐清、吳邦國等中央領導同誌彙報了中推核心機研製的豐碩成果。中推核心機研製,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九五”之初,原國防科工委批準高推重比發動機預研立項;不久後又將此列入重大背景和關鍵技術項目“高性能燃氣渦輪動力技術”。624所作為牽頭單位,與業界20多家參研廠所、高校合作開展預研工作。這是戰技性能、推力量級全麵跨代,奠定高推重比發動機研製技術基礎的重大項目;這也是更加艱辛、充滿風險的自主研製先進航空發動機的漫長道路!

劉大響作為“高性能燃氣渦輪動力技術”總負責人,主抓該項預研工作。他精心策劃、精心管理,組織參研單位人員按照《預研技術方案研究任務書》要求,開展發動機總體方案設計。設計方案確定並通過了上級專家組評審之後,共開題150餘個,迅速展開高推重比發動機關鍵技術預研工作。

高推重比發動機預研期間,他與624所總設計師、於2000年開始擔任高推重比核心機總設計師組組長的江和甫既分工又密切配合,組織參研團隊推進研究工作。“九五”期間,相繼完成了三大高壓部件以及風扇等部件的研製。後經試驗驗證,這些部件的技術性能,均達到或超過了設計指標。“十五”之初,高推重比發動機預研進入了核心機研製階段。

他調到北京工作後,一如既往地支持、關心高推重比發動機預研工作。在研製重要階段的曆次評審會上,他作為專家組組長,組織專家對其設計、加工和試驗方案進行評審,為研製工作把關;在核心機進行的一些重大試驗時,他回到高空台現場指導試驗工作。高推重比核心機的成功研製,是與他在624所工作期間打下的堅實基礎和後來的關心、支持分不開的。

三、抓住機遇開展航空動力技術國際合作

20世紀90年代以來,劉大響院士在上級領導和有關部委的支持下,抓住我國對外開放有利時機,積極開展航空動力技術國際合作特別是對俄合作。

在國際合作的談判中,他始終站在我國航空動力技術長遠發展的高度,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大局觀來把握國際合作的總體方向;堅持以我為主,內容由我方確定。在合作項目的選擇上,他把水平高、難度大、技術新、我方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技術作為優先項目;從合同的技術談判、執行到最終驗收,都采取全行業參與方式,組成“國家隊”來實施,使多家航空廠所和高校從中受益。

在對外合作的實施中,他大力推行“平行設計、交叉評審”方法。兩家相互交換設計結果,並進行相互驗算和評審,通過不斷“比較—接近—再比較—再接近”,最終達到基本一致。他要求中方人員把合作項目與國內研究項目緊密銜接起來,最大限度地消化吸收對方的先進技術,修改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法。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獲得一套高水平、高質量的設計圖樣和資料,而且還能較為全麵係統地掌握先進的設計技術、設計經驗,完善我國的航空發動機設計體係。

他堅持“老中青三結合,以中青年為主”方針,把培育、鍛煉中方技術隊伍放在對外合作的重要位置。合作項目的選擇、論證、合同文本的編寫以及派遣出國人員,都有占總人數50%~60%的中青年骨幹參加。在他的推動和組織下,通過“走出去”培訓、“請進來”講學的辦法,使中方的技術隊伍得到鍛煉、技術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從1994年到1998年底,僅624所派出去學習和培訓的專家就多達200餘人次;前來講學和技術交流的外方專家在180人次以上。

2002年,俄羅斯科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稱號。在學位授予儀式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法沃爾斯基在祝詞中的一段話,正是對他利用對俄合作培養人才的集中概括:“他成功地將我國燃氣渦輪發動機專家半個多世紀以來積累的經驗融入進了中國年輕專家的血液,使中方專家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大幅提高”“其他單位的合作瞄準的都是鋼鐵,而GTE(624所)的合作目標是獲得知識和經驗,是培養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