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附錄二(6)(3 / 3)

同時,他積極推動實施民用飛機發動機技術對俄合作,達成了民用飛機發動機及其部件技術研究的多個對俄合作合同。他同樣把這一合作建立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之上。如利用中方成功研製一型核心機匹配低壓係統,進行大型民用飛機發動機研製可能性研究。他的這些努力,把航空發動機設計技術國際合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

四、航空報國事業、人品留口碑

劉大響的事業心、責任感、人格魅力,在624所幹部職工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曾任渦輪院院長的郭昕深情地說過:“劉總對航空事業富有開拓精神。在高空台建設期間,他組織實施高空台的設計、使用和試驗技術研究,結合科研任務和對外合作大力培養人才。他的這些努力,充分體現了他的前瞻性思維,展示了他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大局觀。劉總對航空科研工作充滿睿智,充分體現他科學、求實的決策藝術。劉總不僅為高空台建設、航空發動機研製、探索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道路,以及624所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更為可貴的是為我們塑造了一種科研精神和工作方法。”

渦輪院副院長侯敏傑非常佩服劉總:“他是我國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的開拓者,是一位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探索者。特別是在首台自主研製的核心機高空模擬試驗中,他克服了缺乏專用核心機試驗設備、缺乏核心機試驗經驗等困難,以巨大的工作激情,在挑戰麵前毫不退縮,以自己的卓識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我國首台核心機研製的成功,為我國先進航空發動機研製打基礎、建平台,貢獻出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曾任渦輪院院長的焦天佑與劉大響共事多年,在回憶中談到:劉大響在高空台建設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航空發動機事業有非常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到高空台負責設計工作,沒過幾年,高空台就被緩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沒有退卻、更沒有逃避,利用有限的經費支持,主持了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研究,利用他在英國參加斯貝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時學到的技術,帶領技術人員,不怕風險、不怕反複、不怕技術難度大,一步一個腳印,解決了大量的設備故障和技術問題,建立了我國高空台的多項高空模擬試驗方法。還有在高空台數據采集處理係統的引進項目中,敢於創新,成功自主研發了高空台數據采集處理係統。劉大響為高空台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時任劉大響所在設計室黨支部書記、後來擔任624所黨委副書記的周振德回憶說:“大響之所以出色,是因為他付出得更多。他愛學習、肯鑽研、事業心強、麵對困難不退縮。跟很多出類拔萃的人一樣,他的成長過程也不盡是坦途,也曆經了困難和磨礪。調來624所之初,我們設計室的主要任務是某型發動機設計。1972年5月,這一項任務下馬了,室裏好長一段時間沒事做,一些人就不來上班了。別人不來,大響照常準點上下班。沒有別的事做,他就翻書學習。一些人閑散度日,他卻在鑽研。”

時任624所高空台試驗研究室黨支部書記的曾伯勤回憶說:“大響為人正直、有啥說啥,講求方法。他總是以商量的口氣與同事們交流,‘你們看我這個建議是不是更合適一些’。每次高空台試驗涉及的單位和設備很多,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在主持試驗協調會時,先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最後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他一步步走上了領導崗位,地位變了,但他和群眾打成一片的作風始終沒有變。調到北京後每逢回到624所,遇到熟人他都要打招呼、聊聊家常,沒有一點兒架子。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624所有位中專學曆技術員,當了一個研究室的副主任,這應該說在科研院所是很少見的。這位同誌至今還說:“劉總特別注重培養人才,不拘一格用人。劉總見我對試驗設備比較了解、遇事愛琢磨,就破格舉薦我當了室副主任。當時我們一批人的成長,都是與劉總培養人、善於用人分不開的。”他結合科研工作,為發動機行業和624所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在他培養的研究生中很多已在624所的科研工作中發揮著骨幹作用。他在624所工作期間,作為導師培養的研究生如郭昕、蔡毅、侯敏傑、李繼保、王永明等同誌,都先後走上航空工業企事業單位領導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