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子孫名大響,航空報國我心仰,
祁陽少年立誌高,北航苦讀增學養。
關外沈城初涉世,事業家庭擔肩上,
蜀地勤勉汗水揮,高空台上最倚仗。
動力工程最心係,電腦虛擬實景仿,
從心所欲不逾矩,廉頗雖老亦慨慷!
順女兒心願,我親筆簽名贈送曹紅東教授《我心飛翔》一冊,以致感謝。2013年3月9日18時06分,劉玉娟又收到曹紅東同學的短信,內容如下:
從昨晚到今天一口氣將《我心飛翔》讀完,有感而成詩一首:山清水秀屋頂漏,鳥語花香廁所臭,
無怨無悔三十載,鬆花嶺畔雲出岫。
德功言稱三不朽,我心飛翔感成就,
魂牽夢縈中國心,與子偕老天必佑。
祝賀劉大響同誌《我心飛翔》再版
周振德
624所原黨委副書記
2013年12月4日
回眸相識五十秋,欽佩劉君才德優。立誌航空誠報國,堅凝信念竭精投。高台功就勳勞著,科技預研佳績收。任務承擔專誌至,尋求高效重深謀。留連隊伍傾心血,身助員工解慮憂。奮戰山鄉三十載,力興燃院口碑稠。調遷京邑忠猷獻,更抖精神壯誌酬。
劉大響院士的高空台情懷
朱光亮
624所原黨委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
2013年12月9日
讀劉大響院士回憶錄《我心飛翔》,感到十分親切,許多熟悉的往事,躍然紙上。我有幸與劉院士共事多年,他到高空台設計室任副主任時,我是黨支部副書記,“八大金剛”之一。現在回想起來,許多事情就像發生在昨天,曆曆在目,難以釋懷。高空台建設的共同目標,讓我們走到了一起,成為好戰友、好朋友、好同事。
大響同誌1970年從606所分遷來到624所,在某型發動機的設計工作下馬後,他被安排到高空台從事設計和建設工作,1974年任11室副主任,1978年任高空台研究室主任,主持高空台的試驗研究工作。從此,在這崇山峻嶺的山溝裏,他與高空台結下了不解之緣,參加高空台建設和試驗長達22年。80年代中期,他擔任所的總工程師後,除全麵主持全所的技術領導工作外,仍全麵主持高空台建設和試驗的技術領導工作。他以出眾的才能,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主持並親自參與解決了高空台建設中一個又一個難題,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帶領全體同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拚搏、無私奉獻,最終建成了亞洲第一的高空台———“爭氣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這種大型連續氣源高空台的國家。
高空台建設並非一帆風順,它經曆了不少坎坷、曲折,甚至失敗,當然其中也有很多甘甜。1979年剛開始調試時抽氣管道倒塌,1980—1983年又被列為緩建項目,國家投資從每年上千萬元銳減到隻有幾十萬元,當時人心茫然,形勢十分嚴峻,甚至有人懷疑高空台究竟能不能建得成?建成後能不能用?會不會變成一堆廢銅爛鐵?這種形勢對高空台建設帶來很大的衝擊。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軍品任務緊縮,各單位不得不大搞軍轉民,“孔雀東南飛”已成不可阻擋之勢,以各種理由調離624所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大響同誌和一區領導並沒有灰心、氣餒,而是振奮精神,積極做好工作。一方麵做穩定人心的工作,另一方麵提出工作不等不靠、繼續拚搏、闖出新局麵的指導思想。當時大響同誌擔任高空台研究室主任,除了綜合室之外,高空台大部分科技人員都集中在他那個室裏。因項目緩建,安裝公司隊伍全部撤走,現場實際上處於“停工”狀態。此時,大響同誌大膽地提出組成“收尾安裝隊”的建議,他向所裏借調了幾名老技師,帶領全室幹部、技術人員和試車工到安裝現場,既當幹部,又當工人,與大家一起摸爬滾打,工人身上有多少油,他身上就有多少油,他還帶頭爬進氣管道,清除管道中的鏽皮、焊渣,一個一個地進行設備和工藝係統的調試,用自己的雙手搞好安裝收尾和完善工作,爭取少花錢多辦事。與此同時,大響同誌又提出了高空台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氣總體性能調試和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研究兩個課題論證報告,他多次向部領導和機關彙報,得到上級少量經費支持,積極組織實施。